核心提示:曲折幽深的巷弄,斑驳的灰墙,倾斜的木楼,三五老人坐在门口石板上,晒着太阳攀讲,深红色门板内传来阵阵搓麻声……走在三捷河畔,仿佛隐入这座城市繁华身后,穿过疾驰的时光,遁入城市慢光阴。
低吟的内河,安静的古桥,还有河边根须低垂的老榕,见证了内河人家琐碎的家长里短,沿河商贸的繁华与沉寂,那一串串难忘的记忆,汇集成榕城的历史。近日,记者沿河探访内河人家,追忆内河情事。
内河生活
洗衣洗菜拉家常,寻凉最爱去水边。
沿着长长短短的石板路,朱紫坊一侧是安泰河,一侧是古民居,窄巷树阴下,老人坐在屋外竹椅上,安逸地晒太阳聊天。
今年63岁的林依姆一家五代人都住在安泰河沿岸。“一百多年啦!每天一出门就看到眼前的河,要是离开了还真不习惯。”
林依姆说,几十年前的安泰河边,一大早就可看到有人提着桶来河边挑水煮饭,新一天序幕就此拉开。吃完早饭,女主人送走了上班的丈夫、上学的孩子,收拾完碗筷,就到河边,一边洗衣洗菜,一边拉家常。家里的孩子成绩如何、哪里的菜更便宜、谁家又有喜事了、中午做什么菜……这些再平常不过的话题,却让女主人们聊得不亦乐乎,河道旁不时传出一阵阵笑声。
林依姆讲,当时河边建有欧式风格的铁栏杆。沿河种了许多榕树,枝繁叶茂,绿阴如盖。夏天晚上,附近人家最喜欢做的就是饭后靠着栏杆或搬张椅子,摇把蒲扇,临河纳凉。
内河童年
摸虾抓蟹龙舟闹,河水清澈童趣欢。
提起安泰河边的童年,邱依伯额上的皱纹舒展开了。他说,端午节对当时的孩子们来说,一点儿都不亚于过年。端午节当天,孩子们早早就守在河边,伸长脖子等着龙舟经过。远远听到呐喊声、擂鼓声,孩子们也跟着兴奋起来,跟着龙舟一块向前跑,内河沿岸热闹非凡。
让他印象深刻的还有下河抓螃蟹。“要眼疾手快,用拇指和食指捏住它的壳,只需一小会,我就能抓起大半筐。”邱依伯得意地说。
家住在鼓山镇前屿村西北口的阮先生说,挨着内河住,只知河上有座石桥叫登龙桥,少时夏天一放学,几个伙伴光着膀子水中嬉戏,摸虾摸螃蟹,累了就在桥上眯一会,只等到大人出来揪起耳朵,才恋恋不舍地回家,“内河就是我的童年,我的伙伴”。
内河宅院
流水绕宅船儿至,荔枝覆银泊门前。
对于福州的黄先生而言,内河承载的是他家族的百年沉浮变迁。
祖屋在津泰路上的黄先生说,他祖上是官宦人家,曾祖父当过大官。据其父辈告诉他,在上个世纪早些时候,他家族在津泰路上算是大户,院落内有石阶直通安泰河,船只可停泊在院前,“据说夏日,时有满载鲜红荔枝的船只驶入院口,家仆把那一箩筐一箩筐的荔枝扛进室内,移去荔枝,都是白花花的银元”。
黄先生说,祖上在郊区有套别院,在现在的五里亭后浦河附近,四周都是内河。别院要外出,需要放出一个木板吊桥,足够一辆车通行。“那时候后浦河有十几米宽,水非常清澈,四周清水环绕。可惜后来由于各种原因,别院门口变成了臭水沟,让人痛心”。
经过数十年变迁,因各种原因,黄先生家族在安泰河上的祖屋,传承到后人只剩一两间,其家人也早早搬离了安泰河。黄先生说,那幽幽河水,见证了他家族几代人的荣辱变迁,对于他而言,内河就是家族记忆的一部分。
内河商埠
潮涨潮落万商汇,三捷河岸忆华年。
“后门对着三捷河,前门就是商铺,后门进货,前门出货。”家住三捷河畔的杨玉钗,今年已六十多岁,她说,上世纪上下杭的商贸繁华和内河是分不开的。一到涨潮时,大量的船只涌入河内,在张真君祖殿前汇聚。“哎哟,糖、红枣、香菇 纸、等各种商品从各地涌来,客商云集,各地商会在这里驻点。”杨玉钗说,卸货的、点货记录的、搬运的等等,那会儿这河边可忙碌了。据介绍,货物在上下杭周转后,又经台江码头,运往天津、上海。“五六十年代,陆路交通发达了,水路渐渐没落,河岸商贸也渐渐失去了原来的繁华,逐渐沉寂。再后来,石桥修起来了,也不需要摆渡了。三十多年前,一场大冰雹,把屋檐上的瓦片都打到河道内,造成了淤积,慢慢地,这河也开始脏了。”杨玉钗回忆起内河往事,有点怅然。
城中到处小河沟,垂柳人家夹岸幽。每爱水边凉意满,日斜来上酒家楼。
——清代张绅的这首《杂忆福州》,描述了昔时福州的内河人家,日斜酒楼时河边纳凉的闲适生活。(东南网-海峡都市报 本网记者 侯希辰 杨永敏 黄孔瑜 肖春道 实习生 盛凌云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