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时节,勐海县勐遮镇坝子中心地带的曼根村委会四周,广袤的田野一马平川,一块块规整的条田里,刚抢种下的双季晚稻秧苗正迅速返青。在田埂上查看秧苗、水情的曼裴勒村傣族村民岩温告诉记者:“去年中低产田改造完成后,路好走了、沟水畅通了,全部是机耕机收。今年我家田里种了双季稻,纯收入可比种单季水稻增加1000多块呢。”如今,像岩温家一样受惠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的人家在勐海县比比皆是。
勐海县因盛产水稻素有“滇南粮仓”的美誉,发展粮豆等农作物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先后被列为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国家茶叶出口基地县等。然而,由于历史等原因,该县半数农田是靠天吃饭的“雷响田”,严重制约着农业生产效益的提高和农业产业化发展。
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以来,该县按照“田成方、路相连、渠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的高稳产农田建设的目标要求,县委、县政府带领各族干部群众以“重整河山”的气概,创造了整合耕地、标准化统一建设的“曼杭混模式”、高标准稻鱼共生田“曼央龙模式”等样本,已建成高稳产农田4万多亩,20余万亩农田的水利灌溉、田间道路得到明显改善,水利灌溉率从40%提高到70%,根本上改变了农民靠天吃饭的状况,水稻单产、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
勐遮镇曼杭混土地整治项目是2007年实施的省州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之一,涉及耕地面积千余亩,总投资414.39万元。项目建设通过“一事一议”程序,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平整、统一建设、连片开发,修建田间机耕路2100米、灌溉渠4340米,整理建成标准化良田1800亩,实际新增耕地400多亩,把小块分散的低产田变成了田成方、路相连、渠相通的大片良田。整治后的良田分为优质稻田、“吨糖田”和“稻鱼共生”示范田3片,实现了机械化耕种和种植规划、作物、农时、管水、病虫害防治的“五统一”,劳动强度减轻、生产成本下降,水稻、甘蔗产量、质量明显提高,平均每亩增收600多元,实现了当年整治当年见效益,探索出了边疆少数民族农村现代农业建设的“曼杭混模式”,成为了云南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的一个典范。
“曼杭混模式”对全县农业综合开发产生了强大的辐射带动作用,“十一五”期间,全县累计完成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投资5906万元,开展了勐遮、勐混镇等土地整治项目,建成高稳产农田4.97万亩,建成田间机耕路28.2公里、排灌沟渠18.27公里、水闸1件,项目区农田水利化程度由40%提高到70%,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增强,农田综合产值较开发前平均每亩增加1000元以上。2010年的大旱之年,全县粮食总产达1.6亿公斤,比上年增长1000万公斤。项目区种植 “滇屯502”优质水稻4.7万亩,单产增加80公斤,两季农作物生产亩均增收千元以上;种植“吨糖田”1万亩,亩均增收千余元。整治后的农田基本实现了一年一熟变两熟,复种指数由100%提高到180%,3万多亩良田种植了双季水稻,部分用于开发特色冬季农业,实现了水田的“绿色过冬”,大幅度提高了耕田的开发种植效益。
“十二五”期间,该县将按照 “高产、优质、高效、集约、生态、特色”的全省农业综合开发新要求,围绕打造科技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等特色现代农业园区的目标定位,委托专业设计部门高起点、高标准地规划编制“十二五”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记者 赵汝碧)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