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式婚礼的重要设备就是喜轿,提供喜轿的就是喜轿铺。
旧北京的喜轿铺是个大行业,大约有一百二十余家。正阳门、宣武门、崇文门以北是内城,由于内城住户经济条件比较好,所以喜轿铺多些。比如西单有道德升喜轿铺,东四有天合喜轿铺,交道口有蓬莱喜轿铺,朝阳门内大街有福和喜轿铺。大喜轿铺一般由东家出资,所以资金雄厚,设备齐全。不仅出租喜轿,而且出租办喜事用的炊事用具,桌椅碗筷;不仅可以应汉人嫁娶的喜轿,而且可以应满人嫁娶的喜轿。汉人嫁娶,新娘坐八人抬的红缎子绣花喜轿,轿围子的图案有红喜字的,有“麒麟送子”的,有“富贵牡丹”的。送亲的、伴娘或者娶亲的亲眷一律坐四人抬的绿缎子小轿,红轿子在前,绿轿子在后,前面走的是锣鼓响器,各样执事。满人嫁娶,新娘子坐八抬大轿,是素红卡叽轿围,迎亲、娶亲的,不分男女都坐轿车,轿前的执事一律是羊角灯,就是打执事的人拿红漆立杆,上面是个铜羊角,羊角环上挂一个西瓜似的玻璃灯,点着红蜡烛。汉人娶亲在中午以前,满人娶亲在黄昏以后,所以轿子前排列两行羊角灯,点起来犹如两条火龙,很是壮观。汉人满人娶亲用的响器相同,但是演奏的乐曲不同,汉人娶亲发轿时演奏“花得胜”,路上演奏“续道德袍”,新
娘上下轿都演奏“合乐”,满人则只演奏“将军令”。
喜轿生意既是个一本万利的买卖,也是一年中多半时间没生意的买卖。说是一本万利,因为喜轿铺所用的物件,喜轿用的有轿厢、轿顶、轿杆、轿围,音乐响器有锣、鼓、唢呐、笙、笛、号桶,执事有旗、幡、伞、扇、金瓜、钺斧、朝天凳,都是不容易损坏的,只要加强管理,随时维修,可以一次投资,长期使用。喜轿铺平时也不用准备人手,只要结识几个靠得住的“应事头儿”,有了生意,找到他们就有人手干活。那时候专门有一批人每天在茶馆里等着应临时工,抬轿的、打执事的、扛肩的、抬送嫁妆的、吹鼓手,什么人都有。
同时还有一批人,人头熟,门路广,管理能力强,专门和常用临时人手的东家打交道,这就是各种行当的“应事头儿”,有了事情,找到他们交待清楚,到时候准误不了事。这种人,东家离不开他,找零活的巴结他,有“一呼百应”的本事,就指着这种本事吃饭。所以喜轿铺平时没什么开销。再加上有的有钱人家,办喜事花钱图吉利,不用别人用过的旧东西,要
“全套新”。但是这些东西只用一次,过后就全归喜轿铺了。所以喜轿铺是只赚不赔的买卖。但是一年中的“黄道吉日”是有数的,大家都赶在这几天办事,那些制备的物件平时都用不着,准备多了占用资金,但是准备少了到时候又不够用。而且不但办喜事的日子是这几天,时辰也都赶在一起,买卖多了应承不过来,同时临时工也不好找,许多时候只能把到手的买卖推出去。所以喜轿铺也是个不好做的买卖。
旧北京的喜轿铺虽然不少,但是分布在各处,都有自己的地盘。喜轿铺的掌柜平时和附近大户人家的管家和附近的媒婆都有联系,一是为了到时候有了生意可以照顾,二是因为办喜事的雇主为了吉利都会在正常开支之外单给赏钱,赏钱的数目是瞒不过管家和媒婆的,所以都会“利益均沾”,自然形成联盟。再就是办喜事要考虑吉日良辰,办事的人家都会考虑路程远近,找附近的喜轿铺办事,所以喜轿铺之间并没有什么竞争。但有时候也有凑巧,如果两家喜轿铺在大街上碰上了,就免不了要比试高低。如果一家名气大,一家名气小,自然是“以大压小”,小的让路。如果两家不相上下,就会“斗喜轿”。
那时北京马路窄,办喜事的又都赶在有数的几天,凑巧了就难免会“狭路相逢”。双方比的是谁家的轿子绣活鲜亮,谁家的执事整齐精致,谁家的轿夫年轻精神,服装整齐干净,谁家送亲迎亲的队伍庞大,人员齐整。总之只有发现自家有一方面比对方逊色时,才会加快脚步,放低声响,承认“败北”。资料记载,1930 年春天,有两家旗鼓相当的轿子队伍在东单路口相遇,一个由南向北,一个由北向南,谁都不肯让路,都把脚步慢慢挪动,几乎就是原地踏步。两家全部响器吹奏起来,锣鼓震天动地,双方都是三顶喜轿,十六面大锣,双分执事,两旁站满路围观的行人,吹鼓手卖力地吹奏,路人大声喝彩,交通足足堵塞了半个小时,但是观众却十分过瘾。
那时候办喜事还为了炫耀财富势力,这给了喜轿铺更多的赚钱机会。光绪二十四年东四牌楼天和喜轿铺接了桩好买卖。婚事双方都是富贵人家,族人众多,要办一场风风光光的喜事。当日辰时,轿子亮出,大红喜轿轿围子绣的是富贵牡丹,金线银丝,闪闪发光,料子新,图案精致,让围观的人纷纷称赞。各样执事样样齐全,色彩鲜艳,响器是应有尽有,围观的人越聚越多。巳时发轿,本来男方住东四六条,女方住钱粮胡同,距离不远。但是队伍出发后过了钱粮胡同东口一直往南,由灯市口往西,再折回向北,进钱粮胡同西口往东,来了个“大绕”,一路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尾随的观众更为娶亲队伍壮大声势,真为办事的人家脸上增光。天和不光赚了钱,还白得了三幅崭新的轿围子,宣传了铺子声望。
说大喜轿铺多数在内城,是因为外城也有具有特色的铺子,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传奇式的阜顺轿子铺。铺子的主人姓卢,排行第三,人称“卢三”。卢三出身贫寒,不识字,也没正式工作。后来看到喜轿铺虽然生意好,但是有时候因为设备、人手的原因不得不推掉到手的生意,于是用自己的缝纫手艺干起了制作喜轿铺号衣的生意,他缝制一些吹鼓手、轿夫、打执事的人穿的衣服,供喜轿铺租用。由于他为人诚实,租金合理,喜轿铺平时不愿意多制备这些东西以免压占资金,所以也愿意来租用,生意还不错,逐渐发达起来,于是人们就尊称他“嫁衣卢”。
当时崇文门外三转桥有家合兴喜轿铺,本来生意很好,颇有声望,但是1920年老掌柜死后子女不务正业,很快衰败了。
“嫁衣卢”看到合兴的地利条件,决心利用合兴的声望也开家喜轿铺,接下合兴接不了的生意。于是他收购了打磨厂一家关张的喜轿铺的全套家伙,在三转桥北边的南河槽路西开了阜顺轿子铺。
卢家父子三人齐上阵,聘请了一位管帐先生和一名伙计,他自己有缝纫手艺,能够及时赶制新鲜式样的轿围子、挂件、号衣,铺子用的各样执事、响器油饰一新,再加上他平时和轿子铺打交道积累的经验,结交的“应事头儿”,以及自己为人老实厚道、讲信用的长处,所以用人的时候从没遇到“为难事”,这样他就敢大胆接生意,阜顺很快就成为南城有名的轿子铺。现在合兴、阜顺的旧址都是民居了。
解放后随着民俗改变,喜轿铺、杠房、棚铺等和红白喜事相关的行业都消失了,只是现在有些年轻人又喜欢上了旧式婚礼,觉得吹吹打打排场热闹,所以抬轿子的、吹鼓手等又重新出现了,因此引出了以上的回忆。(戴凤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