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恩平9月30日电 题:没有学校后的“举人村”
中新社记者 孔任远
“从来都是外人到歇马读书,现在歇马孩子得到邻村读书了。”在恩平市圣堂镇歇马村,曾供奉过400多位举人牌位的祠堂里,78岁退休教师梁亦谋告诉记者,以往此时,琅琅读书声会随风而至,如今这声音再也听不到了。
歇马村是恩平著名的举人村,明清两代出了400多个举人。“笔筒量米也教子读书”是该村流传至今的古训。一年前,村里唯一的学校——崇本小学停办,百来个学龄儿童集体转学。新学校在邻村,距歇马村2公里远。虽然不算太远,但一路上只有蕉林,罕有人家。
“崇本小学有上百年历史,关了太可惜。”谈起崇小,梁亦谋眉毛都要扬一扬。他告诉记者,百年来,崇本小学一直是恩平乡村教育的“标杆”。这所1908年由族人出资创建的学校是恩平第一所乡村小学,因教学质量好闻名遐迩,十里八乡都希望送孩子来这里读书,当地督学曾亲自上门取经。1982年,歇马侨商集资捐建了一座三层校舍,崇本小学告别祠堂课室,成为恩平第一所有楼房的乡村小学,周边村庄纷纷效仿,几乎引领了当地侨资捐建校舍的“热潮”。
歇马村形如骏马,崇本小学地处“马首”。走进学校旧址,水磨石滑梯几乎被蒿草淹没、乒乓球案旁芒果树任果子熟透落在地上。与崇本小学一起消失的,还有放学回家一队队红领巾、校园球场的喧闹以及村民最爱看的鼓乐队排练。
2003年起,由于农村学龄儿童减少,歇马周边村庄学校纷纷撤并。时任崇本小学教导主任的梁富源料想崇小也难逃此“劫”,决定启用歇马村的“传家宝”——学谷制,展开一场“护校运动”。
“学谷制”是歇马明清时代的励学制度,考上秀才便有斗米供养,这一制度曾激励出该村400多位举人。
“我也想通过一个励学机制,华侨捐资设立奖学金,把周边村子的学生都吸引过来。生源充足,学校就不会关了。”梁富源说。但这一做法只让崇本小学的“寿命”延长了5年。
过年的时候,歇马归侨众多。返乡者经过村口梁富源家时多会探头问一句:“咱们小时候那个学校怎么就没了呢?”
“其实没多久,大家就都淡忘了。”虽说歇马村读书传统好,但梁富源感觉远不如从前。歇马有传说,家里没有读书人是件没有脸面的事,而“现在就难说了”。
在普通村民看来,读书是与谋生联系在一起的。梁亦谋曾修村史,歇马村人读书风的缘起是因为周遭无良田,唯“科举”可做谋生之路。“现在谋生路多了,读书也不是唯一出路了。”一位村委会干部告诉记者,每年都会有两三个歇马青年远赴委内瑞拉打工谋生。谈及村里近几年哪家孩子考上了大学,这位干部却说不清楚。
虽然学校消失了,但随着旅游业的兴起,村里的多所祠堂变身为展馆,介绍村史和其他相关历史知识。记者在歇马村采访期间,时常遇到一队队的旅游团来此观光。学校消失后的“举人村”迎来另一番景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