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东山11月13日电 题:闽南渔村“富翁”的“幸福观”
作者 朱少文 陈进发
“赚点钱能帮人家一点忙是一种幸福!”憨厚的陈振生如是说。
走进福建东山岛上小渔村岐下村的智残家庭周惠琼家,陈振生一边了解周惠琼的新房搬迁情况,一边及时帮助联系从大连市购进海参苗的运输事宜。
陪同采访的岐下村村主任黄玉虾说:“这新房子的机砖全部由陈振生捐赠,热心公益事业一直是陈振生的爱好。”
周惠琼家原是危房,政府相关部门决定拨款帮她重建新房。去年底,尽管是当地机砖最贵的时候,陈振生还是捐赠了1.2万块机砖,价值约7000元人民币,资助周惠琼家建新房。
聊起为何热心公益事业时,陈振生说:“我是穷苦出身,以前也得过很多人的帮助,如果没有大家的帮助也不会有我今天的幸福。”
1963年,陈振生出生于岐下村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儿时穿破衣服或光着腚是平常的事。读到小学三年级时,因家庭贫困无法继续上学,他辍学务农,跟随建筑队干点泥水活以帮家用。20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作为大儿子的他从此挑起了养家糊口的重担。
1994年,陈振生拿出多年省吃俭用和向亲戚朋友借来的2万多元,在村前的金凤湾上搞了一个有12格网箱的渔排从事养殖业。为了生产生活的方便,他还向朋友借了3000元做了一艘木伐。当时,村里有20多艘拖网渔船,每次出海或归港,都有大量的人员、网具、鱼货进出,陈振生便开着木伐免费运送,唯一的要求是拾点剩鱼货做养殖饲料。
三年来,陈振生每次都风雨无阻,随叫随到,被大家亲切地称为“义务艄公”。他对此的解释是:“大家乡里乡亲的,帮点忙,又能了解很多信息,何乐而不为?”
虽然自己学历不高,陈振生却勤奋好学,虚心向有经验的老渔民、养殖专业户请教技术,所以海上养殖稳步发展,至2000年已发展到70多格网箱。但那时候,网箱养鱼效益不是很好,他只能算是解决了温饱,还清了债务。
2003年,陈振生转型搞陆上鲍鱼养殖,可是鲍鱼场建好后,多方筹集的40多万元已花光了,面临着无资金投入生产的困境。在好朋友借给他1万元买来鲍鱼母后,又因技术还不过硬,气候较恶劣,初次鲍鱼母育苗即遭失败。但陈振生毫不气馁,开始从排水沟里挑拣鲍鱼苗池清洗时冲出来的小鲍鱼苗来饲养。
就这样,陈振生淘到了鲍鱼养殖的“第一桶金”,成为当地的“百万富翁”。然而,衣着朴素、性格憨厚的陈振生一直很低调。看着大多致富了的鲍鱼场老板都买豪华汽车,他却开着自己的摩托车往返于自己的鲍鱼场和家。陈振生说:“现在出行很方便,不想买车。因为买轿车要花钱养,投入事业则可赚钱,赚了钱才能更好地回报社会!”
2007年,岐下村群众出行和生产必经之路“坑尾下路”被大水冲毁了,陈振生捐献1万多元,很快修好了这条150多米的路。作为村里重要活动场所的村中戏台广场原是泥地,每次下雨都是泥泞不堪,当村里提出铺水泥地面后,陈振生又主动捐助了1万元。陈城镇成立慈善机构,他捐赠了3000元。今年村里举行春节联欢晚会,他捐赠了5000元。自己自幼因贫穷而上不了学,每年教师节他却向岐下村小学捐助2000元,至今已有三年了……
“我要尽所能来回报社会,让社会更和谐,这样做也是一种幸福!”如今,陈振生已发展陆上鲍鱼养殖200多池,海上吊养200多格;而且,他还准备转型养殖海参,以赚取更多财富,更好回报社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