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基立村清末基督社区曾安置归国华侨
坐落在(广州市海珠区)晓港公园以北的基立村,曾是外国传教士来广州开发的第一个基督教社区。一个世纪当中,这里曾是孙中山的广东籍官员定居地,新中国建立后又经历广州一棉厂、归国华侨安置区等不同角色。记者上周寻访,当年的教堂踪迹难觅,当年的旧事也隐没在了尘世的变迁之中。
民国私宅 几易其主
在基立南街内,胡先生的房子在2000年前后大修,但装修维持在室内范围,楼房的结构和外立面风貌基本完好保存。红砖墙,花地板,曲角小露台,木框满洲窗,都是历史的记忆。
他指着一条直通阳台和地面的水渠说,“这可能是建房至今保留最好的部件”。水渠烧制于清末民初,以青陶瓷为材质,内饰暗纹路,呈正方形。
胡先生是屋主的亲戚,而原屋主的后人已多年没在此居住。在胡先生一家居住的红砖屋旁,是两栋结构相近的大宅。据介绍,三栋楼房均建于民国初年,当时为一户富裕人家所有。
“那几十年,这一家人命运起伏。”这片民国的大户私宅,其后收归国有,经历“文革”等时期的破坏,之后曾是广州一棉厂,最终又回到原主人的后代手中。
西式小镇 东方韵味
久居此地的老街坊,多少都曾听过祖上流传的故事。那是关于外国传教士跟基立村的渊源,在《广州往事》中得到印证。据记载,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一批华侨教徒从美国返回广州后,在河南(海珠区)建起了基立村,供基督教徒生活。
当时的河南还是一片乡野之地,“因为教徒互相自律,社区管理得很好,吸引了很多国外的传教士到来。”此为广州开发的第一个基督教社区。“基立”的原意,起初有人说寓意为“开基立村”,但有后人考证其取自圣经章节,具体教义不详。
早期的基立村有规定,在村内居住的必须为基督徒。当时村内是别致豪华的幢幢洋房,大多按照西欧古老别墅形式建成,设有小花园,布局静雅,俨然一个具东方韵味的西式小镇。至于当年的古教堂,今人普遍未有所闻。
基立村靠近前进路的“侨苑”小区,门前竖立一副对联:“故里风光劳汝念,新邨景物候君旋。”街坊介绍,侨苑小区有40多年历史,当年印尼等地方归国的华侨没有安置处,政府便为他们建起房屋。(何道岚 林亦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