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江门利用丰富侨力资源打造“侨居特区”
对被誉为“中国第一侨乡”的江门,由近400万五邑籍海外华侨华人及港澳同胞构成的侨力资源是江门的独特优势和重要资源。港珠澳大桥使江门与香港之间的陆路车程缩短到1.5小时左右,将极大促进江门与香港之间的人员交流。五邑大学经济学教授刘志坚表示,在经历了公益捐赠慈善、投资兴业两大历史阶段后,如何进一步充分利用侨资源,推动侨乡经济社会的更快发展,是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课题。
五邑籍乡亲占香港居民近两成
1998年,江门市各级侨务部门组织了距今最近的一次大规模侨情调查,其结果仍具权威性和代表性。调查显示:截至1998年,江门五邑旅外乡亲总数为367.93万人,其中华侨、华人215.59万人,占58.60%;香港同胞130万人,占35.33%;澳门同胞19.87万人,占5.4%;台湾同胞2.46万人,占0.6%。台山、开平两市旅外乡亲人数甚至高于其国内户籍人数。
改革开放以来,侨力资源成为江门发展的独特优势,据不完全统计,五邑地区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累计捐资赠物逾50亿港元,用于学校、医院等公益事业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截至2012年6月,江门市共有侨资企业3782家,投资总额超过189亿美元,其中港资企业近3000家,占全市外资企业总数的76%;在江门累计实际利用外资中,80%以上与华侨及港澳资金有关。而且,江门五邑侨力资源分布状态表明江门侨乡拥有深厚广博的全球化联系网络,拥有与美国、加拿大等世界发达国家联系的人缘优势,华侨华人的力量在推动江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有着重要地位。
江门在香港有130多万五邑籍乡亲,占香港居民近20%。在香港岛利园山时代广场周边,以江门五邑区市命名的街道就有新会道、新宁(台山)道、恩平道、开平道,此外以人名命名的还有启超道、希慎道和白沙道等,能以某一地区的地名、人名集中在繁华区域命名街道,足见江门五邑人在香港发展历史上的重要性。
港珠澳大桥使江门与香港之间的陆路旅行时间缩短到1.5小时左右,这将为两地间的商贸人员更加频繁的往来、香港居民到江门探亲访友、异地休假居住、异地工作提供方便,从而极大促进江门与香港之间的人员交流。而人员交流是投资、商务等一切经济活动的基础,其经济外部性非常大,这是相对于中山、珠海来讲,港珠澳大桥对江门特殊的地方。在经历了公益捐赠慈善、投资兴业两大历史阶段后,如何进一步充分利用侨资源,推动侨乡经济社会的更快发展,是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课题。
江门首创华侨华人居住特区
据了解,“侨居特区”即江门华侨华人及港澳同胞居住特区,指专供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同胞和侨眷(以五邑籍为重点)回乡长短期居住的、享有一些特殊关境、税收政策的一个特别小区。该小区配套独特的试验性政策,作为汇聚人缘资源的试验区,进一步充分利用侨力资源,推动江门侨乡经济社会的更快发展。居住特区可定位为:人缘集聚区、养生园、信息桥、智力桥、资本桥。
一是人缘集聚区。集聚人群主要有:海外华侨华人中年纪偏大、在国外生活融入当地文化较困难、有落叶归根意愿的人群;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同胞中在珠三角或江门工作、有长短期居住需求的人群;港澳同胞中有回乡居住或养老需求的老人;港澳同胞中有短期回乡休闲度假居住需求的人群;已归国定居的侨胞和已在国内居住的侨眷中对居住条件及配套服务有较高要求的人群;已归国定居的侨胞和已在国内居住的侨眷中生活比较困难的、需政府扶持的人群;海外留学回国人员;等等。
二是养生园。配套养生服务区甚至养老院,为有养老需要的人群提供优质的养老服务。
三是信息桥。汇集世界各地经济社会文化信息,促进江门经济社会发展;发送中国发展信息和政府侨务政策,宣传祖国,服务侨胞,凝聚侨心。
四是智力桥。以居住区为桥,汇聚世界各地侨智力资源,并以侨为桥,汇聚世界利于江门发展的智力资源,推动江门经济升级发展。
五是资本桥。以居住区为节点,连接香港这个国际金融中心和国内其他城市的香港资本,吸引汇聚国内外资本进一步投资江门、发展江门。
江门建设华侨华人居住特区,在省内、国内应属首创,具有品牌形象效应、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刘志坚认为,这有利于进一步打响江门“中国第一侨乡”品牌,扩大江门在国内知名度;有利于江门进一步发挥侨力资源优势,促进江门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江门进一步深化江港合作,发挥港珠澳大桥效应,借助香港因素促进江门经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