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孙在抗战防空地堡内蜗居十年 称冬暖夏凉——中新网 - 闆风珶鎶骞冲彴
本页位置: 首页rayapp涓嬭浇 社会新闻

爷孙在抗战防空地堡内蜗居十年 称冬暖夏凉

2010年07月06日 07:44 来源:成都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为了把房间省下来出租,72岁的黄志兴大爷和孙子,在院内一个混凝土的地堡内,一住就是近10年,可谁知,这个地堡竟是个抗战文物……明天,就是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73周年纪念日。近日,武侯区文体旅游局在“三普”中发现三座1939建成且保存完好的防空地堡,并将这些见证了成都人民当年为抗击日本侵略者所做的巨大贡献的地堡作为文物保护对象进行了申报。

  冬暖夏凉 地堡里住了爷孙俩

  昨日上午,记者随武侯区文管所老专家刘孝昌来到簇桥镇三河村,在十组街上一个普通的小院内,找到了这座已经有71年历史的防空地堡。

  地堡位于院内左侧,由一个方型建筑和圆形建筑组合而成。地堡上面,还搭建了一层简易的石棉瓦房屋。要进入地堡,则需顺着院旁的梯子下到1米深的地方。探头进去,黑暗中立即感觉到一丝阴凉。建筑里面被分成两部分,均设有床铺,墙壁也被粉刷成了白色,还装了电灯。

  小院的主人叫黄志兴,今年72岁。他告诉记者,他和孙子住在这个地堡里,目的是“为了节约两间房子来出租”。“冬暖夏凉,巴适得很。”黄志兴说,建筑原是灰色的混凝土,墙是他粉刷白的,方形建筑原来还有四个方孔,而圆形部分是没有顶的,他将圆形部分加高了墙体,还盖上了盖,于是变成了一间圆形房。

  对于这个地堡的历史,黄志兴很清楚。据他介绍,地堡所处的地方原来是他家的自留地,建筑都在地面上,只是后来周围填土,才“陷”进了地下。

  “这是1939年给太平寺机场修的配套设施,防空用的。”黄志兴说,听母亲讲过当年参与修机场的事。黄志兴称自己小时候就住在附近,地堡上还盖了很多土,远看像一座小山,后来泥土滑落,地堡才完全露出“真容”。

  半年找寻

  老专家终让地堡现身

  “他们倒住得安逸,我花了半年时间才找到这个东西!”武侯区文管所的刘孝昌告诉记者,在第三次文物普查过程中,他从相关资料上了解到,太平寺机场附近曾有几个用于防空的地堡,50年前还有很多人见过。刘孝昌决定把这些成都人民为抗日出过力的历史见证物找出来。

  太平寺机场周围环境早就大变了样,不但有新增的各种单位和厂房,还新建了三环路,要找到它们谈何容易?半年里,刘孝昌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找当地老年人打听,最终找到了这些“消失”了的历史见证物。

  寻找地堡

  4个剩3个 命运各不同

  71年过去了,这些当年肩负着“抗日大任”的地堡,也因为岁月的变迁“流落”到了不同的场所,因此有了不同的命运。

  据刘孝昌介绍,这些地堡共有4个,分布于太平寺机场东南西北四个角,规格大小都一样,高约2.8米,长约5.7米,宽3米,哨位3.4米,由方形建筑和圆形建筑两部分组成。方形建筑是封闭式,有四个瞭望孔;圆形建筑上方敞开,用于瞭望空中情况,和架设对空射击的枪炮。而东北角的已于上世纪70年代修路时拆毁。除了位于东南角黄志兴家的地堡外,记者还在四川省航空运动学校见到了其中被保护得最完好的一个防空地堡,学校方不但为地堡做了介绍的石碑,还完好地保存了一个当年修建机场用的石碾。而在西北方向的容兴驾校的地堡,则被掩埋在一段坡道下,仅见基本轮廓和其中一个瞭望孔。这个坡道,是该驾校以前用于“坡道起步”的训练场地。

  刘孝昌表示,武侯区文体旅游局对这次的发现非常重视,已经作为文物保护对象向上级文物部门作出申报,希望能好好保存这些历史见证物。记者 杨方毅 摄影 刘晋川

参与互动(0)
【编辑:吴歆】
    ----- 社会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