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9月22日,是中国第4个城市无车日。这天一早,400位志愿者骑自行车围绕浐灞世园会会址举行了大规模的巡游活动,这样的绿色骑行活动在西安已是第4次举办,而连续4年组织这项活动的是一个名为“陕西省西部发展基金会”的组织。他们到底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又在做些什么样的事情?9月下旬,记者走近这个基金会的成员们,和他们一同分享公益道路上的酸甜苦辣。
名头很大的“草根”组织
走进陕西省西部发展基金会位于高新区某写字楼的办公地点,记者看到的是一个大约150多平方米的套间,每间屋子里都摆放着一两张办公桌,工作人员正在有条不紊地忙碌着;墙面的日历上,贴满了花花绿绿的小字条,上面记录着每天的工作安排。虽然总体面积并不大,但整个屋子的布局很是温馨,颇有几分“家的感觉”。
基金会秘书长黄榕向记者介绍了他们的机构性质和历史渊源,她说,陕西省西部发展基金会原名为“陕西省改革开放基金会”,原本隶属于陕西省体制改革办公室。2004年,随着国家机构改革和《基金会管理条例》的颁布实施,他们逐渐从政府部门中分割出来,成为了一家经民政部门登记注册,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非营利性地方性公募基金会,其上级主管单位为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黄秘书长说,他们的主要工作范围,是通过筹资和倡导活动来推动更清洁的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建设;通过筹资和倡导活动改善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同时以推动志愿服务发展为工作主线,致力于动员人力物力等社会资源推动公益项目的开展。“也就是说,志愿者是我们机构的核心,推动志愿服务发展是我们的战略,环保和弱势群体帮扶是我们的工作领域。”近几年里,他们策划并执行了包括“保护秦岭山脉”公益行动、“酷中国”全民低碳社区、童心迎世园、千人健康骑行、帮助残障人士的“彩虹行动”等一系列公益活动。虽然接触的领域很广,范围也越来越大,但西部发展基金会的机构其实很小,工作人员也很少。黄秘书长告诉记者,乍一听起“西部发展基金会”的名字,大多数人难免会联想起“红十字基金会”、“慈善协会”等规模庞大、构架完整的公益组织来,并将它与这些大型的机构画上等号。“事实上我们就是一个民间的‘草根’组织。2004年转型时,基金会只有4位工作人员,发展到现在,常驻工作人员也只有8位,其中一位还是来自英国的志愿者。几乎每个人都是身兼数职,在一间不到200平方米的办公室里,为公益事业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为需要帮助的人做点什么”
在西部发展基金会采访时,正是无车日志愿者骑行活动的最后准备阶段,记者注意到,在采访的2个小时里,基金会的工作人员在不断给每位准备骑行的志愿者打电话,确认他们的姓名和身份证号码,以便为他们购买保险,同时提醒他们到达时间和行车路线等。基金会项目部部长王冰告诉记者,22日活动的开始时间是早上9点,所有工作人员早上7点半就必须到达活动地点——浐灞商务中心。由于基金会的资金有限,没有公用车辆,因此,工作人员全部自己乘坐公共汽车,早上6点就要从家里出发,但没有任何人有丝毫怨言。当记者问起这一切是否值得时,王冰的回答很快,而且异常坚定:“我觉得值!”她说,自己原本并不从事相关的职业,2006年底,一个偶然的机会,使她成为了基金会的志愿者。“最初只是帮忙的性质,以志愿者的身份帮助基金会策划组织活动,干了一段时间之后,我越来越觉得自己离不开这里了。”于是,王冰加入了基金会,成为了这个公益组织的一员。她告诉记者,虽然工作很辛苦,薪酬也并不高,但他们收获了很多东西:“公益事业让我收获了友谊,也看到了人们身上很多美好的东西。这一切和工作的一点点辛苦比起来,非常值得。”
在采访中,王冰向记者讲述了从事公益活动几年以来,一次让她印象十分深刻的活动经历:2007年,基金会组织了来自西部地区12个省份的30位智障孩子,去上海观看第十二届世界夏季特奥运动会。特奥会开幕当天,作为随队工作人员的王冰,和孩子们一起坐在会场的观众席上。“我们和胡总书记坐在同一个看台,当中国代表队的运动员走入会场时,孩子们都纷纷站起身,挥舞起手中的小旗,我一辈子都无法忘记他们兴奋的表情。”王冰说,虽然这些孩子们都有不同程度的智力残疾,但是当国歌响起、国旗升起的时候,他们也会激动不已。那些天里,孩子们每天挂在嘴边的都是特奥会的口号“你行,我也行”。“那时我才觉得,这些孩子们有自己的感觉和思想,只是不知道如何表达。”她坦言,自己被这些孩子们感动了,也正是因为这些感动,才让她更加坚定不移地继续公益之路。“我们每个人的能力都很有限,但如果能够聚集起更多人的力量,就能改变更多人的生活环境,为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做些事情。”
参与互动(0) | 【编辑:马学玲】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