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四川骗子给大家的公开信 为了孩子想改过
这几天,一名叫“四川成都李偏(化名)”的微博,引来众多网友围观。博客里,记录着他骗人的事情和心情。
从9月23日起,一个自称李偏的网友,在微博里称自己从2005年开始,不断欺骗周围的亲朋好友,借钱不还。尽管有心改过,但他还是控制不住自己。
“我的小孩也会长大,我不想让他知道爸爸是这样一个诈骗犯。”李偏说。
骗人自称诈骗哥
微博上直播骗人行为
和大多数围脖晒各种新鲜事不同,“四川成都李偏”晒的内容,让人吃惊不已。
“我叫李偏,是个骗子。”9月24日,他在微博里称,“我今天骗了一个旧同事的钱,说我家小孩生病了。”
10月27日,李偏在微博上“直播”自己的骗人行为,并在结尾处添加一个表示胜利的表情。
“为什么要去还骗来的钱呢?钱多钱少,我都不想还。”10月31日,他在微博里为自己加了个外号——“诈骗哥”。
博客上,李偏写下一篇名为《一个四川骗子给大家的公开信》的文章。文中称,自己2005年毕业后,就开始了骗人生涯。“在不同公司工作,当钱不够用时,就向其他同事借。”李偏称,借得多了,他就换工作、电话卡。朋友、同事,都成了他下手的目标。
“没有机会发达,想享受生活却没有钱。”李偏给出了不断骗人的理由。
“现在我有心改过,但时常控制不住自己去行骗。写这篇文章,是为了警示自己,不再骗人。”他在文章最后写道。
调查
被骗者回应:我们拿他当亲弟弟
李偏在微博中,留下了5个电话号码,一个QQ号,一个电子邮箱,以及16张生活照。其中有单独照的,还有和一名年约20岁女子的合影。
“相片中的男人就是我本人。”李偏在照片旁标注。华西都市报记者试图联系李偏,但发现微博中所留的号码打不通。
几经周折,昨日记者联系到了几名李偏从前的朋友、同事。
“他对周围的人都称兄道弟。”Shelly是香港一家公司的客户经理。2008年,李偏在该公司任职过一段时间,很快和Shelly成为朋友。
“2008年底,他办理离职手续时,找我借了2000元钱。”Shelly告诉记者,李偏之后一直称自己在东莞工作,借的钱随时都可以还,“他就这样拖了2年,直到今年我再打他手机,他已经换了号,邮件也不再回。”
“照片里的人就是李偏,他是个大骗子。”昨日上午,在浏览了李偏微博里的照片后,张玲(化名)气愤地对记者说,2006年,她在西昌认识了李偏,很快以姐弟相称,“李偏嘴巴甜,很会关心人,除了花钱有些大手大脚,一开始没看出有什么毛病。”
李偏陆续在张玲处借了几千元钱后,离开了西昌。“开始我不以为意,后来发现,我认识的不少人,都借过钱给李偏。”张玲在网上给李偏留言,希望他能尽快还钱。李偏随后关机,不知所终。
“我们都拿他当亲弟弟,平时有好吃的,都会留给他,工作上也没少帮他。可越是真心帮助他的人,越是被他骗得惨。”谈起这个四处骗人的“弟弟”,张玲愤怒之余,有些哭笑不得。
解析
可能患严重心理病建议尽快就诊
“如果涉及金额不大,李偏的行为基本不构成诈骗罪。”四方达律师事务所律师周艳说,诈骗罪的前提,是要有虚构事实,并且金额达到一定额度。李偏和其同事、朋友间属于欠款关系,而非借贷关系,最多只是一场民事纠纷。只要李偏能积极还钱,就不算诈骗。
“从微博上自相矛盾的话语上分析,他可能有严重的心理疾病。”昨日,心理咨询师马呓月怀疑,李偏患有某种成瘾症。“一方面,李偏骗人成瘾;另一方面,他几次试图悔过却失败,说明这种成瘾症已很严重了。”
“治疗成瘾症,毅力很重要。其次,需要一个面对面的周期性治疗。家人陪护和支持,也会对缓解病情有所帮助。”马呓月说。
对话
不想让孩子知道爸爸是个诈骗犯
通过微博上的私信对话功能,华西都市报记者和李偏进行了一番交流。
记者:为什么想去骗人?
李偏:我觉得人生就是应该享受,别委屈自己,所以无论收入多少,我一定要给自己吃最好的,买最好的。如果钱不够,只有去借。借得多,还不了,就成了骗。
记者:你通常是怎么骗人的?李偏:我嘴巴会说话,与我同事过的人,我觉得有利可图的,我就会尽情说好听的话,亲热地叫他们哥哥或是姐姐。借钱时,就私下与每个人说。借得多了,我很快就会换工作、换电话卡,借过的钱也不用还。
记者:你微博上的电话,都打不通。
李偏:这些号码确确实实是我曾用过的,其中有广东的,也有四川的。在骗完别人的钱后,我就不断换号码,号多得自己也不记得了,当中一些号码,也可能已有别人在用了。
记者:为什么想在网上直播自己的骗人经历?
李偏:我在微博和博客上公布地址及手机,是想让网友们知道我的情况,这样会约束我,令我有顾忌不敢去骗。
记者:你想停止骗人的行为了?
李偏:我的小孩也会长大,我不想让他知道爸爸是这样一个诈骗犯。(李鑫 刘雨妍)
参与互动(0) | 【编辑:马学玲】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