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谁?我叫董山根,还是叫刘洋?我的根在河北农家,还是长沙的岳麓山脚下?
这些问题,反复盘桓在这个17岁少年的心里。就像团乱麻,一扯就痛,两个家庭都痛。
昨日,被拐14年的刘洋跟随亲生父母以及养母和三姐,一起回到长沙。
旅途 给养母戴上耳机解乏
前晚,刘洋一行人离开河北邯郸鸡泽县。起初,少年一直沉默不语,养母赵金芬紧挨着他坐,同样不吭声。汽车一路飞驰,窗外路灯掠过,照亮他们紧锁的眉头。
白天,“陌生”的亲生父母“从天而降”;次日,就要回到真正的家乡。这一切,显然不是一个17岁小伙子能轻易承受的。
赵金芬低声说,她盘算着明年把老屋装修一下,将来好给“山根”娶媳妇。
因为时间仓促,一行人只买到了去长沙的站票。刘洋一个在邯郸的好友赶来为他送行,这让他放松了许多,脸上露出难得一见的笑容,还不时找记者闲聊。
前晚11点,北京开往南宁的T189次列车驶入邯郸站。时隔14年的寻亲之旅即将开始。
好不容易挤进两节车厢之间的位置,刘洋找个空隙站定,能呼吸到隙缝里透出的冷风。刘洋戴着耳机听歌,很快就站着入梦。
在河南新乡站,他被一拥而上的旅客惊醒。回头发现,养母赵金芬就在不远处,满脸倦容。他努力挤向养母,把耳机摘下,戴在她耳边,“妈,你听会儿音乐,很快就会到的。”
就这样,或站着,或把窗帘垫在身下睡觉,他们熬过了12小时的旅程。
重逢 给爷爷奶奶跪下磕响头
昨天中午近12点,一行人抵达中南大学。14年前,这里还叫中南工大,董山根还叫刘洋。有亲戚在路边放起礼花。
图书馆前的草坪,曾是刘洋幼年淘气打滚的地方。生母何玉兰推了他一把,让他踩上去走走。回家的路在哪儿?太阳正好直射,他眯起眼睛,辨不清方向。
当一口池塘出现在刘洋的视野,他忽然停住脚步,捂住脸:“这个地方我记得,小时候来过……”
穿过林荫,是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宿舍楼。正是午饭时间,不知谁家辣椒炒肉的香味飘出窗口。何玉兰抓起儿子的手,劝他别再哭。因为爷爷奶奶已穿戴整齐,在家焦急等待。
爷爷刘光祖,79岁。奶奶陈曼君,77岁。他们都曾是大学外语教授。“咚”的一声,刘洋在二老面前跪下,磕了两个头。这个举动,谁也没教过他,谁也没料到他这么懂事。
奶奶抚着他的头发,喃喃说:“让我好好看下。”爷爷哭得难以自持,双臂箍住孙儿的脖子,“不容易啊……”
卧室墙上有张海报,是个双手合十的外国小女孩,14年来不曾撕下。爷爷特地领着刘洋去看,告诉他,被拐前他最喜欢这张画了,一看到就拍手。
“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老人贴着孙子的耳朵唱起歌,就像哄当年的那个小孩。
赵金芬缩坐在沙发角落里,没喝一口茶,也没说一句话。直到奶奶说“要记住养母的恩情,一辈子报答”,她才控制不住情绪,眼泪双流。
未来
想送他去读书
长辈们在小饭馆里准备了三桌,给刘洋接风。鸡泽县是个盛产辣椒的地方,长沙饭菜颇对他的胃口。
邻桌有人一眼认出刘洋,说这就是报纸头版头条登的事情,便围拢来打听。生父刘江喝了点酒,心情显得很好,大声解释孩子是怎么丢的,检测DNA又是怎么回事。“那真不容易,要恭喜你们。”陌生人频频敬酒。
刘家和董家交流始终不多,但有些话题终究没法回避。赵金芬说,没带什么行李,在长沙呆一晚就回家。陈曼君可能听错了,以为孙子很快要走,急得马上反对:“怎么说也要多住几天。”
刘洋何去何从?被追问得多了,赵金芬眼睛通红,把纸巾拽在手里撕扯。刘江、何玉兰的态度并不强硬,说由儿子自己选择,不反对留在养母家,但最好能回长沙来。他们还考虑,以后不能让孩子再在饭馆打工,要送去读技校、读大专。
当年孩子取名刘洋,是被家人寄予了莫大期望的——长大去留洋。
当触及这些,刘洋总是低着头,若有所思。后来,他点燃一支烟,偶尔用河北话找生母说几句话。
小心翼翼地吃过这顿团圆饭,两家人拍了一张全家福,还去给岳麓派出所送了锦旗,14年前孩子丢失时,就是在岳麓派出所报的案。
何玉兰说,稍晚一些,会带刘洋去买几套新衣服,再四处逛逛。孩子被拐后她还生了个男孩,现在读小学四年级。她说,小儿子很想跟哥哥见面,“已在电话里催了好多回”。
背后的故事:孩子丢失那天爷爷在门后贴了张纸条
找回失散14年的亲孙子,奶奶陈曼君哭了,但很快擦去眼泪。她架上老花眼镜,拿出一早准备好的稿纸。洋洋洒洒四张,黑色墨水笔迹,是这位老教师亲笔写下的。
“不幸是一所大学……人生要遭遇无数灾难……”奶奶坚持把稿纸上的文字念出来。孩子被拐后,文字成了她抒发痛苦的出口,她说,自己足足写了三大本日记。14年了,老人攒了太多想说的话,要赶紧告诉孙子。
只有初中文化的刘洋,双手放在膝盖上,愣愣地看着老人。他在想些什么,谁也不知道。
与此同时,爷爷特地把记者拉到一边,指着门后贴的两行字:“比大地更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广的是人的胸怀。”“智慧来自磨难,耐心意味着机遇。”1997年1月28日,刘洋丢失的那个下午,刘光祖写下这张字条,贴在了门后。这些年,他不时走到门后,看看这张字条,读这两句话。
他一字一顿告诉记者:“面对打击,我们不能一蹶不振。”(潇湘晨报记者李柯夫 张莹)
参与互动(0) | 【编辑:张尚初】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