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苏紫紫直面质疑:赤身接受采访是有计划的创作

2011年01月10日 07:04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苏紫紫也是一名爱学习的大学生。 (图片来源:广州日报)
为防止被认出,校园里她经常戴着口罩。(图片来源:广州日报)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当人体模特与学生身份无关 赤身接受采访是有计划的创作

  她是一名90后女生,至今尚未满20周岁;她是一名人体模特,曾靠拍摄报酬来赚取学费和生活费,她是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的一名大二本科生。连日来,来自湖北宜昌的人体模特苏紫紫(艺名)在网上迅速蹿红,90后、裸模、名牌大学在校生等元素汇集在一起,吸引了无数网民的眼球。同时,网络争议不断:人体模特是否打色情擦边球?裸体接受媒体采访是否为出名自我炒作?前日,苏紫紫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回应身份

  人体模特与学生不矛盾

  人体模特只是工作,与大学生身份无关,与“90”后标签更没关系。

  记者:你做人体模特在社会上争议很大,一般人看来,这似乎与名牌大学生的身份不相符?

  苏紫紫(下称苏):人体模特只是一项工作,与大学生的身份并无关系,与“90”后标签更没有关系。当初是为了谋生,要解决上大学的学费和生活费的问题。现在,我慢慢喜欢上了人体艺术这个行业,我觉得这是值得我一辈子去探寻的艺术。它更多是我的一种梦想和艺术追求。所以我没有觉得羞涩和羞耻感。

  记者:前几天你裸体接受了记者采访,为什么要这么做?

  苏:这是早就计划好的,采访是艺术创作的一部分。我要告诉大家:我能坦然地面对你。

  记者:裸模的身份给人以“开放”的印象,真实的你是这样吗?

  苏:做人体模特并不意味着开放。很多时候我觉得自己挺传统的。之所以在当人体模特时比较放得开,是因为心无杂念。平时我很宅,不是那种很外向的女生。

  回应质疑

  人体艺术不是色情

  艺术的出发点在于展示人体自然美,而不是挑逗观众。

  记者:为什么要选择人体艺术?只有脱光了才是艺术吗?

  苏:不一定脱才是艺术。但赤裸地观察周围世界是人的本能。人体本是一种自我反思的方式,我把它看作表达思想的媒介。

  记者:很多人觉得,人体艺术与色情仅一步之遥,你觉得两者有何区别?

  苏:人体艺术不是色情。艺术是纯洁的,看到人体作品能够体会作者思想才能引起共鸣。如果看后只想乌七八糟的东西,那是观众本身的审美情趣问题,这就不是我能左右的了。两者的区别在于出发点,艺术的出发点在于展示人体的自然美,而不是挑逗观众。

  记者:现在再拍摄人体艺术时,你会清场吗?

  苏:我觉得美好的东西要一起来欣赏。清场了我自己倒会觉得别扭。心里没鬼,所以坦然。

  回应炒作

  被同学误解才公开身份

  没有父母愿意自己的孩子当裸体模特,取艺名是为了保护家人。

  记者:很少听说人体模特主动公开身份,这是为什么?

  苏:行业有个行规,就是不对外公开自己的身份,避免生活被打扰。我取苏紫紫这个艺名就是为了保护家人。入行后,在不断被学校的一些同学误解,说了很难听的话后,我觉得人体模特是一份正当的职业,就有了公开身份的想法。于是,我申请在人大徐悲鸿艺术学院展出个人艺术展。学校比较开明,而且作品都是经过审核,尺度比较大的作品没放上去。

  记者:你做这个一般人看来“不太光彩”的职业,家人没反对吗?

  苏:没有父母愿意自己的孩子当裸体模特。我妈妈知道后,骂我是神经病。这事我一直没敢告诉爸爸,但他后来还是知道了,打电话质问我为什么要这么做。我希望将来他们能理解我,能骄傲地跟别人说,这是我的女儿。不过,我一直没敢告诉奶奶。

  记者:90后,裸体模特,名校大学生,这些元素都很有噱头。有人说你是在借机炒作吗?

  苏:我属于艺术圈,不属于娱乐圈。我对自己的定位是做一名有艺术追求的人体模特,我希望将来能成为艺术家,而不是一个娱乐明星。我并不需要通过“脱”来吸引眼球,所以不存在炒作的问题。

  蹿红之后

  不再为生计而拍摄

  相比以前500元一次的人体拍摄,现在生存问题已经解决了。

  记者:你做出这样的选择,到底是你一时心血来潮,想先干几年挣些钱,还是想当作一项事业来经营?

  苏:我已经是成年人了,做出这样的决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绝不是一时头脑发热。我会一直做人体模特,可能到怀孕、到老。那种感觉,是一个很自然的生命过程。我要去记录它,因为那是我的生命。

  记者:网上蹿红后,对你生活有没有改变?

  苏:的确有些改变。有画廊跟我联系,准备高价收购艺术画,不过被我拒绝。媒体报道后,很多同学也从起初的指指点点,转向支持我。此外,也有一些人主动找上我,拍摄作品。目前,我跟北京的一些画廊有合作,也有赞助。相比以前500元一次的人体拍摄是为生计所迫,现在生存问题已经解决了。我希望能多创作出一些作品,用作品说话。现在一些业内专家对我的作品给予较高评价,很受鼓舞。

  记者:如今,社会上有这么多的关注,有没有让你感到有压力?

  苏:我现在每天都会上网看看有关评论和新闻。因为不能把自己置身于网络口水仗中,所以我对网上的评价,不会太在意。要说一点压力没有,那也不可能。毕竟这么多双眼睛盯着。但现阶段,我正在进行创作,不想被过多打扰。更多压力应该来自于能不能创作出好的艺术作品。( 记者 肖欢欢、武威)

参与互动(0)
【编辑:张尚初】
    ----- 社会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