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辽宁两农民各自办抗日义勇军纪念馆(图)

2011年01月21日 11:00 来源:辽宁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日前,义勇军后代郭春光老人(中)来到矾石村的抗日义勇军纪念馆。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这半个月,家住沈阳的郭春光老人出了两趟远门,帮两个农民自办的抗日义勇军纪念馆提供资料。郭春光是东北抗日义勇军将领郭景珊的儿子,今年71岁。他这一走动,好似穿针引线,让两个纪念馆的创办人李文喜、杨守义通过电话相识。当李文喜得知杨守义生活陷入困境,昨天,他给杨守义汇去了700元钱,让他买辆二手三轮车,一来继续靠拉脚维持生计,二来继续充当“宣传车”,宣传抗日义勇军的事迹。

  矾石村·李文喜

  东北抗日义勇军纪念馆建在绥中县沙河镇矾石村,由3位村民发起创建。 34岁的李文喜是发起人,另两位是曾担任过村党支部书记的孔大强和当地才子、小学副校长陶国慷。 2010年8月19日,本报曾以《三个农民建起抗日义勇军纪念馆》为题专门报道过此事。

  一个月前,李文喜从网上看到本报《唐聚五将军的后人,你在哪里? 》的报道,得知郭春光老人收集了大量义勇军史料的情况后,与老人取得了联系,希望老人能为他们的纪念馆补充些史料。

  1月7日,70岁的郭春光老人带着一大包资料从沈阳赶去,要给纪念馆添些“家当”。走进纪念馆,尽管规模比想象的要小,但郭春光还是觉得一个村级纪念馆能办到这样,真是了不得。

  交谈中,李文喜说,创建纪念馆,源于他6年前读到的一篇《郑天狗抗日的回忆》的文章。郑天狗,原名郑桂林,那可是绥中抗日义勇军的领头人呀。那时他才知道,当年,矾石村曾发生过如此惊天动地的大事情!

  在矾石村的两天里,郭春光有种回家的感觉。“我知道,义勇军拉近了我们的感情,这是血脉亲情。 ”

  下窝棚村·杨守义

  目前在我省有两个义勇军纪念馆,都是农民自发创建。另一个纪念馆现在怎样呢? 1月15日,天刚蒙蒙亮,郭春光就登上沈阳到开原的大客。临近中午,郭春光到达开原市八棵树镇下窝棚村,找到了杨守义家,一个挂着“抗日英雄纪念馆”牌子的三间老房子。

  走进杨家,郭春光震惊了:窗户没玻璃,钉着塑料布,泥土地面凹凸不平,唯一的家具是个油漆脱落的旧炕柜。后屋,有30幅手绘的展板,有人物肖像,也有场景图。这就是杨守义的家,也是他20年来苦苦支撑的抗日英雄纪念馆。

  杨守义今年70岁,比郭春光小一岁。两位老人坐下来,如同兄弟话家常,杨守义红着眼圈打开了话匣子。

  孩提时,杨守义就经常听曾经是义勇军的父亲讲栾法章、白子峰等人的抗日故事。“儿啊,打日本鬼子咱家乡死了那么多人,他们都是英雄啊,千万不要忘了这段历史啊! ”父亲杨景山去世那年,杨守义22岁。从此,父亲的遗愿在他脑海里挥之不去。

  从1991年开始,杨守义收集史实资料,为几十年前在家乡大地上奋起抗日的义勇军将领栾法章等人筹建纪念馆。他按照父亲在他头脑里绘制的记忆图,先是从附近的村落开始寻访,然后再根据得到的线索扩大寻访范围。几年时间,杨守义仅在外地寻访到的80岁以上的知情者就达300多人,所积攒的车票装满了厚厚的几个信封。

  此间,为了筹钱,他曾三次卖血,卖掉了家里的毛驴,还把12亩地租了出去。妻子、儿女不理解,乡邻们认为他“不着调”,可他却一根筋似地做着自己的事。最终,他燕子衔泥般在自家后院建起了曾让他魂牵梦萦的纪念馆。

  也是从那时开始,杨守义成了掌握当地义勇军材料的 “土专家”。在纪念馆,他是义务解说员。走出家门,他又成为当地学校的编外老师。一些学校总是请他去给学生宣讲家乡那段抗日的历史。每次讲课时,他都认真准备,整理文字材料,收集图片,一丝不苟。每当看到学生被那段历史感动得潸然泪下,他就感到很欣慰,觉得辛苦没有白费。

  一路走来,杨守义已家徒四壁,妻子与他离了婚,儿女对他也不理解。但守着自己辛辛苦苦建起的纪念馆,他就觉得活着有个精神支柱,就感到幸福、知足。

  听完杨守义的话,郭春光的心乱了。

  700元·二手三轮车

  两个纪念馆,两种境遇,这让郭春光且喜且忧。

  这两天,郭春光先后接到李文喜、杨守义打来的电话。李文喜“报喜”说,纪念馆开馆至今已接待参观者3000多人次,除当地人外,还有的来自沈阳、锦州、盘锦、兴城等地,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河北的参观者也不少。眼下,村里正在筹建东北抗日义勇军纪念碑。打算发展红色旅游以带动全村经济。 “这也是义勇军前辈给带来的福分啊! ”李文喜不住地感慨。

  杨守义在电话中说,现在学生都放寒假了,他要利用这段时间多给孩子们讲讲抗日义勇军的故事。他要展示馆里的两件实物,也都是他父亲当年抗日留下的东西,一件是从日本鬼子手中夺下又打死了日本鬼子的军锹,一件是用来习武和打日本鬼子用的袖镖。用上这些东西,讲起来会更生动。

  在电话中,杨守义也讲到了他的难处。杨守义有一台机动三轮车,是他维持生计的工具,也是他宣传抗日义勇军英雄的宣传车。可现在,车况已破损,无法使用,随之他的生活出路成了问题。

  “杨守义真是太难了,我得帮帮他。”郭春光喃喃道,可自己的家境也不富裕,思来想去,老人自己也犯了难。

  正在此时,李文喜从郭春光处得知这一情况,当即表示他愿意帮杨守义解决眼下的困难。李文喜与杨守义沟通后,杨守义在当地寻到一辆二手三轮车,与对方一番讨价还价,价格定在700元,李文喜昨天已从绥中将这笔钱给杨守义汇去。

  昨天,记者拨通李文喜的电话,谈及此事,他说:“杨老这么多年太不容易了,他的精神让我感动。说心里话,他的处境让我心里挺酸的。能帮帮他,我觉得太应该了! ”

  记者随后拨通杨守义电话,老人说,这几天好事儿不断。首先是李文喜的帮助,使他的生活有了保障,也使他的宣传车得以重新上路。第二件事是,当地一个叫赵士权的村民找到他,说想帮他把纪念馆做大,因为他的爷爷当年也是抗日义勇军。

  有人将矾石村的东北抗日义勇军纪念馆,说成是3个农民创建的,李文喜将这一说法否了;有人将杨守义的抗日英雄纪念馆,说成是一个人的纪念馆,也被杨守义给否了。他们的理由是相同的。他们说,这不是一个人的战斗,也不是几个人的战斗,这是许许多多村民在一起战斗,这是成千上万炎黄子孙在共同战斗。

  郭春光告诉记者,这两天葫芦岛的几位市民也在张罗创建抗日义勇军纪念馆。大家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英雄的血不能白流,历史永远不能忘记。

  记者/赵乃林 文/摄

参与互动(0)
【编辑:李季】
    ----- 社会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