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杭州图书馆:我们的大门一直在向乞丐敞开

2011年01月24日 05:55 来源:京华时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杭州图书馆内,读者在感受学习的快乐。杭州图书馆/供图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杭州图书馆对所有读者免费开放,因此就有乞丐和拾荒者进门阅览。图书馆对他们的唯一要求,就是把手洗干净再阅读。有人无法接受,找到褚树青馆长,说允许乞丐和拾荒者进馆,是对其他读者的不尊重。褚树青回答: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利选择离开。”

  1月18日,这则故事登录微博,温暖了无数网友。杭州图书馆及馆长禇树青被火爆围观,后者还获“最感人馆长”等盛赞。

  其实,不拒乞丐入内的举措,杭州图书馆已推行7年;“你有权选择离开”,也非禇树青原话。

  一个城市的图书馆应该什么样?昨天,本报对话杭州图书馆办公室主任刘丽东。

  关键词

  公共图书馆

  公共图书馆是社会文明的产物,近代意义的公共图书馆最早出现于19世纪下半叶的英美两地,其特征是经费来源于税收、向所有居民开放。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4年颁布《公共图书馆宣言》。宣言称,“公共图书馆是教育、文化和信息的有生力量,是透过人们的心灵促进和平和精神幸福的基本力量”。

  我国的图书馆历史悠久,只是起初并不称做“图书馆”,而是称为“府”、“阁”、“观”、“台”、“殿”、“院”、“堂”、“斋”、“楼”等。历史上,较为有名的有西周的盟府、宋朝的崇文院、明代的澹生堂、清朝的四库全书七阁等。这些图书馆,或面向特定官僚阶层、学者群体,或为私人提供服务,并非公共图书馆。

  19世纪末,“图书馆”作为外来词,从日本传至国内。同一时期,公共图书馆的理念也被引进。1902年,浙江绍兴的古越藏书楼对外开放;1910年,武汉建立了面向普通读者的文华公书林。

  “与无权拒绝乞丐入馆同理,我们同样没有权力要求有意见的读者离开。”

  京华时报:“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选择离开”,这句话近日在微博广泛转载,并引发热议。这是禇树青馆长的原话吗?

  刘丽东:这句话两年前就被报道过,是经记者提炼升华后的表述。褚馆长的原话是,如果读者不愿与乞丐一同阅览,可以换一个位置或阅览区域,因此话中的“离开”不是有些人理解的离开图书馆的意思。与无权拒绝乞丐入馆同理,我们同样没有权力要求有意见的读者离开。

  如果您接触过褚馆长,就会知道他是一个温和、儒雅的人,对读者说话不会这么生硬。这句话引起这么大反响,可能是因为这个表述比较经典,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京华时报:禇树青馆长昨天对媒体说,这是五六年前的事儿,你知道他说这句话时的情境吗?

  刘丽东:确实是好多年前的事儿,我没亲眼见证。但无论是褚馆长本人还是其他同事,尤其是工作在一线的同事,都不止一次接触过类似投诉,这是我们一致的态度,即劝投诉的读者换一个位置或阅览室,不能因为你的投诉就拒绝其他人群到图书馆里来阅读,我们没有这个权力。

  2008年《文汇报》记者采访褚馆长时,挖掘出了这个故事,并有所提炼升华。我觉得无需将这个故事具化,纠结于褚馆长在什么时间、地点、场合下说出这句话,没有这么戏剧。你可以把它看成是一种情怀,这是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宗旨。

  京华时报:很多网友被这一举措感动,称赞有“大家风范”、“北大遗风”,认为保障了每个人所拥有的读书权利,体现了“众生平等”的文明社会理念。对这些评价,你怎么看?

  刘丽东:网友觉得这个小故事温暖、感动,我们能理解,但希望不要太炒作这句话,真的没那么夸张,这只是我们的本分工作,全国的图书馆也都一直在这么做,公共图书馆本就应该是这个样子。这不是开创,而是一种理念的回归,公共图书馆是公益性文化服务机构,我们的职能就是保障每一个公民自由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权利,任何人在享受图书馆服务上都是平等的。

  京华时报:既然这并非特殊举措,而是公共图书馆的常态工作,那你认为这个故事在当下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的原因是什么?

  刘丽东:褚馆长一向低调,所以,他把采访的记者交由办公室接待。当时听到这个提问后,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个怎么能算是新闻”?突然有那么多人关注,我们馆里的同事都很意外,每天做的事情大家竟然这样惊讶,我们也同样惊讶。

  2003年开始推行免证阅览的开放制度以来,乞丐入馆早已是常态现象。我们最初推行免证阅览制度时,也曾面临过一些质疑,但随着观念的逐渐开放,社会对弱势群体、边缘人群的关注和包容度逐渐提高,这一举措如今已被广泛认可。

  网友的热议,现在也引发我们反思。我们做的只是常规工作,却成为一时的焦点话题,这说明很多人不常到图书馆,对公共图书馆还不太熟悉,对我们所提倡的“普遍均等、惠及全民”的服务理念,还很“新鲜”。公共图书馆的这个理念,也并未成为社会共识。这说明我们平时的宣传工作不到位,没让老百姓早些知道图书馆的功能与服务。其实,国内的图书馆都是这样做的。

  “有个拾荒者夏天经常来,每次都到水池子前冲洗手和胳膊。也许他觉得看书是件蛮神圣的事,也许只是他的一个习惯。”

  “那时不少公共场所,都有一个成文或不成文的规定‘衣衫不整者不得入内’,使乞丐和拾荒者难以进入。”

  京华时报:对于乞丐和拾荒者等群体,杭图一直都未设置过门槛吗?

  刘丽东:此前有过限制,如在入馆须知中,对文明着装提出要求,将部分衣衫褴褛者挡在图书馆外。那时不少公共场所,都有一个成文或不成文的规定,即“衣衫不整者不得入内”,使乞丐和拾荒者难以进入。2003年,我们几经酝酿,尝试推出了免证阅览制度,降低了读者进馆阅览的门槛,大门同时也向乞丐、拾荒者等群体敞开。

  京华时报:在国内首推免证阅览制度,难在哪里?何时真正实现向所有人免费开放?

  刘丽东:向所有人免费开放,是一步一步实现的。2003年只是一个开始,最早针对一些贫困家庭免去15元注册费。我2004年到杭州图书馆工作,对最初推行这一举措的情况不太了解,但困难肯定有,比如资金问题、观念问题等,当时禇馆长力排众议,坚持推行公共图书馆应有的原则和理念。

  2006年,杭州市图书馆针对全部读者免去15元注册费,但办卡仍需押金。2008年9月30日新馆开放后,才彻底实现了全部免费,读者无需交任何押金即可享受各项服务。

  京华时报:同样的门槛,对不同群体而言,相对高度是不同的。对一些弱势和边缘群体,杭州图书馆是否有特别的关照?

  刘丽东:2008年彻底实现免费开放以前,相关工作早已展开。2003年,我们向低收入者、残疾人和老年人提供优惠措施,免去其注册费用;2004年,我们对外来务工人员发放“杭图爱心卡”,持卡人可享受为期一年的免费借阅服务,并观看演出、电影等一系列文化活动。另外,我们常年与监狱、看守所建立帮教关系,捐书、搞活动,发挥公共图书馆的公益性。

参与互动(0)
【编辑:段红彪】
    ----- 社会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