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物,他们这样过年
从辛亥革命算起,要不要过旧历年,中国人已经被反反复复折腾过很多次,如今,还有人说,“回家过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陋习”!
可是,一百年过去,该过的年还是要过。合家团圆,在响彻云霄的爆竹声中过一个和乐年,不仅是走卒贩夫升斗小民的期盼,皇公贵胄、文人墨客、革命领袖,也概莫能外……
可是,一百年过去,该过的年还是要过。
合家团圆,在响彻云霄的爆竹声中过一个和乐年,不仅是走卒贩夫升斗小民的期盼,皇公贵胄、文人墨客、革命领袖,也概莫能外……
1890年
张之洞当皮箱过年
春节
晚清名臣、湖广总督、“慧眼识得孙中山”的张之洞,过年时都是让部下拎着皮箱往外跑,去哪里?去当铺,把身边值钱之物送到当铺换俩过年钱。
武昌“维新”等当铺,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凡是总督衙门拿皮箱来当,每口箱子当两百两银子,不管箱子有没有东西、有什么东西。督署不久定会再用银两赎回箱子。总督典质,这就是张之洞演绎的清末官场奇闻。
张之洞平生最恨贪官污吏,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从不贪敛民财。他一生对上不搞贿赂,对下不搞摊派。
1890年,张之洞由武汉乘船去荆州检查堤防,地方官大摆宴席,被张之洞骂了个狗血喷头,他带着随从在船上食宿,没有跨进官府半步。一次,一个叫李元的部下,帮人办过事后,收受人家50两白银。张之洞闻之大怒,把李元痛打一顿,让其退还赃物,并将其赶出府门。 因此,张之洞迎来送往,俸禄往往捉襟见肘,没钱过年更是常有的事。一遇年关,张之洞就让幕僚暗暗将自己的皮箱等值钱之物送到当铺,换些银两,以解燃眉之急。由于年年如此,消息不胫而走,社会上出现了一句歇后语:“张之洞当皮箱过年———习以为常。”
这话迅速传到了光绪皇帝耳朵里,他在召见张之洞时问道:“是否确有此情?”张之洞不想让皇帝为自己追加俸禄,一口否定:“此系谣传,绝无此事!”
张之洞不但不愿搜刮民财,也不愿多拿国家的俸禄。其为人处世,可见一斑。(刘绍义)
1915年
梁实秋不跟大家“起哄”
初一
梁实秋在《过年》一文中曾回忆道,早在民国前一两年,家中除岁方式已然做了“维新”。“我不再奉派出去挨门磕头拜年。我从此不再是磕头虫儿。过年不再做年菜,而向致美斋定做八道大菜及若干小菜。”他的父亲则说道:“我愿在哪一天过年就在哪一天过年,何必跟着大家起哄?”
1915年2月13日,吴宓在日记中写道:“是日阴历除夕,校中放假。餐后,携仲侯游于琉璃厂各书肆。坐阅至晚,购杂志数种而归。”正月初一,时在北京的鲁迅在日记中写道:“旧历乙卯元旦。星期休息”,“午前往章师寓,君默、中季、逖先、幼舆、季市、彝初皆至,夜归。” “章师”即是章太炎,当年在日本留学时,鲁迅曾多次聆听他讲学,以恩师视之。
此时,章太炎由于大骂试图称帝的袁世凯是“独夫民贼”,已被软禁在北京一年有余。名为“软禁”,袁世凯却丝毫不敢怠慢,每月供给生活费500大洋。一切生活开销及损毁器物都由公家支付,说经讲学文字也不禁传抄,可见袁氏当国,敬畏之心犹存。由此,即便在教育部任公职的鲁迅前来拜会这个敏感人物,亦无不妥。
同一天,胡适结束了在纽约的访问旅程,乘船离开,目睹“高屋灯火点缀空际”,他在日记中写道:“乃见众光之上有一光最明亦最高,同行者皆遥指谓余曰:“此‘自由’也!” (古风)
参与互动(0) | 【编辑:马学玲】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