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江苏:八成留守老人自己劳动挣钱

2011年02月12日 13:57 来源:新华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农村留守老人如何安度晚年,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社会问题。

  八成留守老人自己劳动挣钱

  76岁的淮安农民王德坤身体硬朗,女儿考上大学在无锡成家,两个儿子在北京打工。他去过无锡呆过2个月,跟坐牢一样难受。他女儿告诉记者,父亲脾气犟得很,她请了邻居阿姨给父亲做“保姆”,洗衣做饭,搞搞卫生,每个月兄妹3家共出500元。

  邻里之间结对帮扶是农村老人的新选择。盱眙淮河边村落里80岁的秦致强,由56岁的邻居陈春花照应。陈春花的两个儿子在苏州打工,目睹老秦年老力衰,连“换灯泡都无能为力”,就主动跟老人儿子联系,让老人家到自家搭伙,还包揽了洗被子等家务。“希望哪天我们做不动了,也有人照顾我们。”村主任王耀忠说,村里提倡村民互助,目前全村有四五户这样的对子。

  农村老人大多不愿成为子女负担。记者在连云港农村遇到一位老人,膝下4世却不同堂,自己在老屋里吃住,和子女无涉。泗洪一位有3儿1女的老人,70岁了还在种五六亩田,让子女按市场价买他种的粮食。

  宿豫的村支书刘广荣告诉记者,他村里大约1000人,60岁以上的老人有140多位,低保户20人。“年轻的一代打工在外,没时间照顾老人,老人们自己过日子。”

  据了解,目前江苏留守老人中18%得不到打工子女的任何供养;80%自己劳动挣钱;而在获得子女经济支持的留守老人中,76%的老人全年拿到的钱不到500元。多数打工子女一年回家一次,半个月打一个电话回家,通话时间都没超过3分钟。不少打工父母把孩子从老家接到城里,更给留守老人留下了情感的真空。据统计,我国55岁以上老年人每年自杀人数超过10万,农村留守老人是自杀率最高的群体。

  敬老院并非农民第一选择

  不少农村老人不愿去敬老院。据统计,包括留守老人在内,目前全省集中养老的比例只有5%。丰县农村敬老院院长李惠梅对记者说,这是因为目前敬老院实行花钱买养老服务,有的家庭不愿意出钱。此外,农村家庭碍于面子,不愿让老人搬到敬老院去。“最主要的是敬老院目前条件比较简单。”

  在新沂骆马湖边生活了一辈子的王修德,有3女1子,儿子前年到新沂开发区打工,全家租住在40多平方米小房子里,无法安置老人。去年,老人实在无法自己洗衣做饭,儿子无奈将他送到敬老院。从此,老人沉默寡言并开始痴呆,今年病故了。记者曾经去过这家敬老院,发现很多老人都不爱说话,神情索然。

  目前,苏北大多数敬老院只能解决低保对象的养老问题,覆盖不到农村所有老人。连云港一位农村敬老院院长告诉记者,即使留守老人愿意来,敬老院床位也不够,得翻好几倍才行。在这家敬老院,大部分身体健康的老人都在做力所能及的活,比如自己种菜改善生活,有时也在宿舍捧着箩筐制作玩具配件,一天可以获得20元的收入。“老人要想吃得更好,环境再改善一点,钱是一个拦路虎。”

  农村养老不能依赖市场化

  江苏农村目前正在推行集中供养,即将农村一部分有特殊困难的人纳入了公共财政保障体制,实现了五保供养从集体共济向国家财政供养的转变。但是,一些村干部告诉记者,现在不少村留守老人数量都在几百人,而一个乡镇才一所敬老院,不能满足需求。想办更多的养老院,国家没有补助,村镇承担不起,还缺人手去服务。省社科院农村研究所有关专家也认为,光靠政府投资来解决,政府也会勉为其难。政府可以鼓励更多的机构和个人举办农村养老机构,同时给予适当补贴。因为,完全市场化不行,从农村老人身上没有钱可赚。

  省农工办专家认为,让农村留守老人跟城里孩子一起生活,是解决养老难题的人性化之路。户籍制度改革是关键,只有大力推动农民工以较低成本在城镇落户,才能把老人也转移出农村,与子女同享天伦之乐。此外,我省正在推行的新农保也是解决农民养老的有益探索。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董克用教授表示,现行农村养老体制明显力不从心,应当试行普惠制养老金制度,保证基本温饱和医疗需求。(本报记者  周静文)

参与互动(0)
【编辑:吴博】
    ----- 社会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