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行乞供养大学生 贵州乞丐村寻求自我救赎之路(图)(2)

2011年02月17日 13:37 来源:金黔在线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图片来源:金黔在线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乞讨老汉供出大学生

  每次出门都是在农闲季节,什么也不用带,惟一的装备就是一口小饭盆。选择一个人多热闹的地点站着,看着人过来了,就凑上前去。

  湿漉漉的松枝丫丢在火塘上,随即冒出浓烟熏得人半睁眼半流泪。半晌,柴火一下旺了,突然腾起的火苗照亮了20岁的大学生杨南(化名)的脸庞,以及坐在他对面抽烟的父亲杨老汉。

  在省外一所重点大学读二年级的杨南,春节没有回家,而是到深圳一家电子厂打短工挣学费,这要比平常日子多三倍的工资。由于母亲生病,他不得已赶回位于板溪片区平丰村的家。

  爷儿俩偎在火塘旁,为亲人迟迟不见好转的病情发愁。煤炭太贵了,他们烧不起,只好在四壁漏风的厨房,就地燃起一堆柴火取暖。火塘中央架着开壶,扑哧扑哧地烧着水。

  “你们是问要饭的事情吧?我去过的地方多着呐。”已经79岁的杨老汉并不忌讳自己以前乞讨的事,湖南、广西、广东和浙江……都留下过他行乞的足迹。

  杨老汉说,每次出门都是在农闲季节,什么也不用带,惟一的装备就是一口小饭盆。选一个人多热闹的地点站着,看着人过来了,就凑上前去。虽然大多数时候都没有人理会,但总会有好心人给一点,一天下来最少也能收10块钱,最多时能有三四十块钱,等到农忙的时候,就回来耕种。

  杨老汉自爆往事,让儿子杨南感觉有些难为情。但他并不好打断父亲的话茬,只是把头埋得更深,一边小心地追问道:“这是老早以前的事情吧。”

  或许是父亲当着众人抖完所有的料,反倒让杨南没了顾忌。说起了至今还觉得惭愧的往事:“很小的时候,有同龄的孩子,在假期随着父母外出乞讨,回来的时候兜里总是揣着钱,成天可以跑到村口的小卖部买各种各样的零食”。

  “当时让我羡慕得不得了。”杨南说,于是找到父亲要出去乞讨。没想,被狠狠训斥了一顿。

  杨南没有辜负父亲的愿望,成绩一直很好,直到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凯里市一中。随着年龄的增长,杨南也越发觉得,外出乞讨实在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于是总会要求父亲不再出去。

  “我觉得很丢脸,从不敢说自己是板溪的。”杨南说,因为家乡在前几年的时候出了“名”,他进入大学后,和室友们聊起家乡时,总是小心翼翼。

  “前年我还到过贵阳,但是要不到钱了。”杨老汉说。杨南拨弄柴火的手一颤,眼角分明有些湿润了,嘴里却不满地责怪道:“不是说好了吗,你怎么还出去啊?”

  杨老汉停住了说话。等儿子出去以后,他叹了口气:不出去能行吗?孩子上学一年要一万多,自己老了无力耕种,又没有其他收入。尽管另外5个子女早已成家,但都不宽裕,也不能给任何支持。

  “等他毕业了,我就再也不背着出去了,再也不想去受那种罪了。”杨老汉说。  

  不是每个乞讨者都能满载而归

  “第一次走在街上,却怎么也厚不下脸皮,不好意思伸出手讨要。”37岁的王世真说,直到跟着同行的老乡后面四五天,才把手伸了出去,结果去是一个白眼。

  走出杨南家昏暗的木屋,一位长胡子老人正歪着头看记者胸前的相机。“这个东西好啊!我知道要值很多钱。”他说。

  “老人家,身子骨这么硬朗,多大年纪了啊?”记者问道。

  老人摇着头说:“老咯,80岁咯,走不了远路咯!”

  记者接着问:“你年轻时候出去过吗?”

  “去过,广西、湖南都去过,现在走不出去了。”老人告诉记者,他出去的时候多数是帮人打零工,砍甘蔗、收稻谷、修房子,有啥做啥。年纪大了后,体力活干不了了,也曾乞讨过。

  说着,老人转身往家里走去,记者跟着他走进了他的家。4个小孩在屋子里围着一个火盆,正在看电视里的动画片。电视机是一台20多吋的老式电视,色彩严重失真,但孩子们却看得津津有味。

  “这3个是我家的(孙子),那一个是寨子里的。”老人手指着几个孩子一一向记者介绍。

  记者问几个小孩:“你们的爸爸妈妈在家吗?”一个小女孩快言快语说:“去广州了。”

  “去做哪样呢?”

  “讨饭。”

  小女孩对记者说,她7岁了,在板溪小学上一年级,上学已经半年了。早在4岁的时候,她就跟着父母去了广东,一路乞讨。开始的时候,她只是父母背在背上的一个乞讨“道具”,长大一点后就是她拿着碗在街头讨钱。

  当问到广州好玩不,小女孩说:“我要读书。”

  板溪小学校长杨金光说,在前几年学生外出乞讨比较严重的时候,他们开展过针对外出乞讨孩子的座谈会,结果了解下来,大部分孩子并不愿外出。

  杨校长说,即使是现在,在板溪小学的思想品德课和班会上,主题探讨的也大多为外出乞讨的话题。经过大力宣传和教育,板溪小学学生大多明白这个道理,近两年已没有出现孩子外出乞讨的现象。

  虽然受尽白眼,但也并非所有的带着孩子出去乞讨的村民都能讨到钱,平寨组村民王世贞(音)谈起自己的乞讨经历,就连连摇头。2006年,她听说村子有人外出讨钱,于是也带上5岁的女儿,坐上南下广州的列车。

  “第一次走在街上,却怎么也厚不下脸皮,不好意思伸出手讨要。”37岁的王世真说,直到跟着同行的老乡后面四五天,才把手伸了出去,结果去是一个白眼,有一次还被无缘无故的挨了一脚。

  不会讨钱的王世贞很快陷入困境,她开始后悔这种满街游逛,住在地下通道的漂泊生活。让这些乞讨者们最害怕的是,只要发现穿着城管和警察制服的人走过来,他们就会格外紧张,赶快转移到别的地方,担心被抓进收容所。

  不过,不识字的王世贞却只好继续呆在广州,她只有等到同行的几位村民,才能找到回家的路。就在这时,女儿有一次被大雨淋后发高烧,拖了几天才去一家诊所,医生一看急了:“这是不是你女儿?病成这样才送来!”

  平丰村村主任杨再彬说,随着国家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和一系列的减免措施。绝大多数在村民也都是在外正常打工,即使有继续乞讨的现象,也只是极个别的村民。 

参与互动(0)
【编辑:张尚初】
    ----- 社会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