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今年79岁,倒马桶已经倒了61年。
她因为网友拍了她一张照片,无心之中成为微博红人。
她年轻时一天能倒百十个马桶,每家每月收费3毛;如今只剩下7家主顾,一个月挣200元。
有爱心人士提出每个月资助她200元,前提是:要她不再倒马桶。
她拒绝了,理由是,放不下最后7位比她年长的老主顾。
她叫冯桂芳,号称“南京最后一个倒马桶的人”。
她的身影感动众网友
本报刊登一张网友照片让她成焦点
去年12月30日,网友“福庚”在西祠上发帖,《文昌巷惊现马桶老太》。配合这篇帖子,是“福庚”给老太拍下的一张照片。
此后,本报记者在文昌巷探访找到了刷马桶老太冯桂芳。大儿子下岗在外打工,小儿子身患残疾早已内退,女儿患有精神分裂症,79岁的冯桂芳是一家人的支柱。她拿起马桶刷一干就是61年。61年前,冯老太给人刷马桶,每家每月收费三毛钱,那时候每天能刷百十个马桶。到了90年代,刷马桶涨到了十几元钱一个月,可用马桶的人越来越少了。小松涛巷和淮海路如今还未搬迁的7户人家,每月刷马桶费打包200元,是冯老太收入的主要来源。由此,本报于1月7日独家刊发报道《南京老人为7户人家倒马桶,月入200元》,很快在全国范围内被广泛转载。
佝偻身影再度震撼众多网友
昨天,冯桂芳老人又在微博上“红”了一把。网友“yeeMinh”发微博,引用本报当初的报道内容,并强调提出,老人每天边刷马桶挣钱边照顾女儿,衣服全是人家给的,二三十年没买新的,因为倒马桶长期弯腰,腰椎早已弯曲。马桶老太冯桂芳佝偻的身影击中了很多网友的泪点,微博发表后被转发292次,众多网友被冯桂芳感动。
她的拒绝让所有人意外
热心读者愿每月资助她200元
本报报道见报后,热心读者姚女士来电表示愿意每月资助冯桂芳200元,直至她终老,但前提是希望冯老太不再倒马桶,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看到那张照片我感到很心酸,想帮帮她。”
1月12日,在本报的牵头下,姚女士、冯桂芳和五老村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商谈资助一事。姚女士现场送给冯桂芳200元过年红包和慰问品。考虑到自己患有关节炎,每月来回送款不方便,姚女士将半年的资助金1200元一次性交给居委会,希望由居委会每月代为发放。面对居委会民政干事姜素琴转交来的一月份200元资助金时,冯桂芳却犹豫了,她说这事她要回去再考虑考虑。
考虑再三,她坚决不受捐
“后来居委会打来电话,说老太太拒绝了捐助。”昨天,姚女士告知记者,冯老太拒绝了自己的捐助。“捐给别人钱别人不要,这事从来没遇到过。”想让冯老太脱离繁重劳动才有了定向捐助的念头,冯老太的决定让姚女士很意外。“老太太蛮倔强的,这么大岁数倒马桶,确实让人同情。”五老村社区居委会将资助金退还给姚女士后,她将这笔钱转为资助火海MM刘孝晨。
姜素琴告诉记者,和姚女士见面后第三天冯老太就表达了拒绝捐助的想法。“我们当时劝她再考虑考虑,毕竟她继续倒马桶也倒不了几年了。”过了几天,冯老太找到居委会,表示坚决不要这笔捐助。
她的理由让人心生温暖
我不倒马桶,老主顾们咋办?
“我不倒马桶,又找不到别人倒,那7户人家的马桶谁倒啊?”这7户人家跟冯老太都是三四十年的交情,早已超出了雇主之谊。冯老太告诉记者,这里头年龄最大的谢老太99岁,年龄最小的段老太也已经80岁。“她们个个年龄都比我大,有个84岁的老太腿跌坏了,不能走。年轻人嫌脏,谁愿意倒马桶啊?”
从1975年,冯桂芳开始给段老太家倒马桶。由于没有卫生间,不方便上公厕,段老太至今用着马桶。在段老太家里,楼道口和楼梯拐弯处放着两个木质马桶,轮流着用。“这房子1935年建的,那时候哪有卫生间啊?再说房子这么小,改造也没建厕所的地方。”“最开始,她给我婆婆倒马桶,婆婆去世了,她继续给我家倒。”三十多年过去了,冯桂芳每天早上都会准时出现在段老太家门口,拎着脏兮兮的马桶走,把马桶刷干净后再送回。“有的时候我留她在家吃饭,逢年过节给点钱,今年春节我给了她20块。”三十多年的交情,段老太摸透了冯桂芳的性子。听说有人要资助冯桂芳,前提是不再倒马桶,段老太说了一句,“她肯定不愿意。还想着我们这些老人呢!”
在淮海路53号谢老太家里有两个马桶。一个是传统的木马桶,还有一个是蹲坑冲水式的。谢老太的儿子告诉记者,由于水压低,冲水式马桶仅仅用于小便,老人一直使用传统马桶。“她99岁了,蹲不住。还是用老马桶坐在上面方便。”
平时帮这些老主顾倒马桶,闲时聊聊天,老太太家做好的烙饼、锅巴都会给她一份。“我困难的时候给我生意做,人家帮我都三四十年了。做人要凭良心,不能拿乔。”
有时候生病,第二天不能上门倒马桶,她开始担心老主顾们怎么办。“马桶一天不倒就有味,最多隔上一天。”花6元钱买板药,冯老太吃上两片,生病后第三天能撑住,就继续上门倒马桶去。
她是个闲不住的人。“我不能老是不活动。倒马桶出门活动活动,跟锻炼身体似的。”
生活虽拮据却知足
冯老太四五十平方米的房间堆满了旧衣服,堆在洗衣机上的旧衣服码得快到了天花板,这些都是街坊邻居送给她的。厨房里放着几桶花生油,也是热心市民送的。有个90岁的老人看到报道后,坐公交从挹江门过来,四处打听找到冯桂芳后,塞给她四百元钱。让冯桂芳念念不忘的还有几个大学生,买了水果来看她。“大学生自己还没挣钱,用的都是父母钱。我说不要,他们非给。”
由于她所在的这个片区即将拆迁,很多老住户都没有改造卫具的计划。他们表示,这一带使用传统马桶的都是老人,年轻人都到附近的公厕方便。淮海路53号附近在菜家花园、人民剧场附近有两个公厕。“小便在家用痰盂,大便早晨出去上,老人们外出不方便还是愿意用马桶。”
淮海路社区主任周龙告诉记者,淮海路和小松涛巷几年前已经移交给开发商,但开发商至今未进驻。考虑到居民倒马桶的需要,去年年初,经与白下区环卫所协商,每天早晨6:30—8:30,环卫所派专人在小松涛巷定点拉粪车前来收集粪便,但效果不甚理想。“环卫所的粪车在那收集是免费的,可能时间久了,这些居民和冯老太有感情了,很多人还是愿意找她倒马桶。”
见报后,来慰问的好心人多了,冯老太的日子过得依然拮据。煮上一锅大白菜吃上几天,每次吃饭用热水烫饭再盛两勺大白菜,冯桂芳的晚饭仍和以前一样清淡。“苦日子过习惯了。现在生活比以前好多了。”(实习生 乔金玲 记者 王亚楠 图片除署名外皆为宋峤 摄)
参与互动(0) | 【编辑:刘羡】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