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乞讨女孩自曝内幕:老板定的任务是一年乞讨10万

2011年02月22日 13:58 来源:长城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两名职业乞讨者。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许多人都在街头见到过各式各样的流浪乞讨人员!或老或少,或残或健全,他们都有各自博得常人同情,慷慨解囊,施以帮助的原因和理由。然而,记者从承德市救助站了解到,街头那些让大家“心酸”流浪乞讨人员,几乎都是职业乞讨者,其背后都有一条借助社会爱心,牟取巨额利益的链条。近日,一个迷途知返的流浪乞讨残疾女孩称,老板给她的任务是“一年乞讨10万元”。

  任务:一年10万

  春节前,老家河南省开封市的21岁女孩云莺在“老板”的带领下,来到了山城承德。这个不大的山城,对于已经从事4年多职业乞讨行业的云莺来说,只不过是她不停穿梭生活中众多城市里小小的一站。

  云莺自小身患小儿麻痹,是个被遗弃的婴儿,河南省开封市的一对夫妇把她捡回了家,将其抚养成人。由于行走不便,加上养父母早早离开人世,云莺被托付给亲戚家照顾。对于一个平常百姓家,本就入不敷出的生活,再照顾一个残疾人,云莺的生活并不幸福,而一次机会,让这只困在家里的“云莺”有了到外面世界讨生活的能力。

  一位老板找到云莺的亲戚称,他可以给云莺谋得一份工作,因为在他的眼里残疾的云莺比健全人更适合。如果云莺亲戚答应,这位老板每年会给家里付4000元的报酬,云莺每月的工资是1000元。这个看似“双赢”的结果,让云莺走上了一条漫漫乞讨路。

  云莺的工作是在老板的带领下,不断的来往于各个城市之间,每到一个城市,早上老板会将手下的几个残疾人送到这座城市最繁华街道上,依靠他们残疾的身躯,博得路人的同情,收取或多或少的“爱心帮助”。

  云莺说,他们一般在一个城市只待10多天,待下一波职业乞讨人员到来后,他们会自动离去,尽管他们彼此并不相识,但避免“恶性竞争”是这一行约定俗成的行规。

  2010年11月份,云莺来到了承德,这次她被老板安排了一项“艰巨”的任务——找车“碰瓷”。一家制药厂的车辆与云莺“不期而遇”,云莺本就纤细的腿被车撞成骨折。狮子大口的云莺“老板”,心里打的如意算盘并没有得逞,这起事故进入了正规交通事故处理的程序,这让“老板”知难而退,不见了踪影。自由了的云莺身体康复后,在拿到数万元的赔偿后,在承德市救助站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回到了河南老家。

  前去护送云莺的承德市救助站书记王学明告诉记者,开朗的云莺在火车上跟他聊了很多,尽管4年多的乞讨生涯自己并不情愿,但生活的压力让她不得不无奈的做出选择。拿着几万的赔偿金,云莺告诉王学明,今后自己要用正当的途径去讨生活,因为她“欺骗了很多有爱心的人”。王学明告诉记者,云莺还告诉了他,别看自己看似弱不禁风,老板给她每年下达的乞讨指标是——10万。

  对于如何完成这一看似不可能完成的指标,云莺称找好乞讨的地方、时间和目标人群最关键。随着职业乞讨人员的队伍越来越庞大,完成的指标压力也在增大,自己只完成过两次。据云莺介绍,他们一天工作时间在八九个小时,周末不休息,面对大街上匆匆而过的路人,身体残疾、未成年和老年乞讨人员会引起较高回头率。乞讨的地方主要在距离金融机构、购物场所和饭店周围,因为在这些地方出入的人群兜里有“货”。而乞讨的时间也很关键,比如饭店周围,刚吃晚饭,一些人刚喝完酒,行乞者会在此时采取“死缠”政策,有时借着酒力和碍于周围朋友的面子,这些目标对象出手往往比较大方,成功率也比较高。云莺说,饭后时段占到自己每天收入的5成多,除了平日里要注意乞讨时间,每逢过节,也是他们收入的高峰期。云莺称,自从干了这行,自己从未回家过个春节,因为春节里她每天经常能完成上千元的任务。而对于目标人群,乞讨人员以选择老年人,女性和带小孩的人为主,因为老年人更有恻隐之心,女性比男性爱心更浓,带小孩的人希望孩子从小学会帮助别人或孩子看着乞讨者可怜,会拉着大人献份“爱心”。

  云莺说,除了这些技巧,任务能否完成,还和其所在的城市有关。以承德为例,由于繁华的主街道只有一条,人口较少,因此一天完成100到200元已算不错的成绩了,面额大都为1元钱。而在北京等大城市,随着人流量的增加,每天的任务也会成比例的增加。据云莺介绍,一般情况下,每百人中至少会有一个人会献爱心。为了不让目标人群有“审美疲劳”,行乞者在同一地点不能待超过两天,在同一城市一般不超过半个月(一些大城市除外)。云莺称,自己10万元的指标在“行内”算中等偏上水平,因为“老板”经常给他们讲一些每年完成几十万任务同行们的故事。

  对于部分职业乞讨人员高收入的现实,王学明称,这并不奇怪,“在和他们打交道的过程中,自称每天能挣四五百的大有人在,每天挣上千元的故事也屡见不鲜。”

参与互动(0)
【编辑:吴博】
    ----- 社会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