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个老深圳,他辞去高薪工作,解囊逾百万自办民族乐团。6年下来,人憔悴了许多,囊中也羞涩不少。有人说他傻,有人说他执着,而他却说:“虽然我在经济上由富裕变成贫穷,但在精神上,我由‘贫困户’变成了‘暴发户’。”这位老深圳叫崔凌志,他的乐团叫深圳爱乐民族乐团。
让民乐在深圳生根发芽
6年前,京胡爱好者崔凌志空闲时常常去深圳华西民乐队消遣。那年乐队想注册一个合法专业的文化团体“深圳市民族乐团”,需要一个“深户”以及20万启动资金,于是寻求当时身为某集团基建办主任的老崔的帮助,多年摸爬滚打的他也存下一些积蓄,于是一口答应。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申请没有批下来,原来华西民乐队的联合发起人也就此解散。但崔凌志觉得,既然已经开始,便应该做下去,于是经过多方协调,终于注册成立深圳第一家市级民办文艺团体——深圳爱乐民族乐团。
乐团最早的排练场地位于深圳市群众艺术培训中心的一个空房间里,为了购置乐器等固定资产,崔凌志首次便投入40多万元。除资金外,他邀来50名演奏师,其中拥有高级职称的达8人,本科学历的有30多人。
在头5年里,乐团总演出场次达300多场,其中大型民族管弦民族音乐会9场,公益文化招标项目演出180场。另外,乐团还邀来闵惠芬、甘尚时、彼奥特(波兰)、韩中才、李复斌等12位国内外著名指挥家及演奏家先后到乐团执棒演出。
乐团的第一桩轰动大事是2007年8月在中信广场首创的“星期民族音乐会”,这是深圳第一批公益音乐活动之一,持续有近一年时间。“每次都有1000多名观众来观赏,演出中途我们也会伴有讲解,让市民能够更好地理解民族乐器。”崔凌志说。
同年,随着乐团越来越忙,崔凌志干脆辞去原来工作,更加专心投入深圳民乐工作。2009年,“长城随想”大型民族音乐会在深圳音乐厅的成功售票演出,让乐团达到了巅峰。
精神上的“暴发户”
然而,由于没有固定工资,许多团员还是把重心放在本职工作上。“乐团大部分团员都是在学校、兴趣班和琴行教书的老师,另外一批则是像锯琴演奏家李元庆那样,隶属于各群艺馆或文化馆。”最早成立时,乐团还会给会员签协议、办档案、办工作证。但目前,已转移至梅林文化站二楼作为排练场所的乐团,甚至常常连排练的时间都很难统一。
面对如此大压力仍能坚持到第6个年头,崔团长多次提到“责任”二字。“除了对乐团负责,更重要的是对我自己负责。”崔团长说,“在这六年间,我在经济上由富裕变成贫穷,但在精神上,我由贫困户变成暴发户。”
虽然辞职与乐团投入让崔凌志损失不下几百万,但如果能够再次选择,崔凌志说他还是会做选择做乐团,“曾经有不少中外领导人来深圳访问,我们都会被邀请去为他们表演,这是对民族音乐的重视,我希望深圳的土壤能够有我们民族音乐一片天地。”
应该是看到光明的时候了
终于有喜讯传来,星海音乐学院正在申请的一项关于岭南音乐(包括广东音乐、潮州音乐和客家音乐)的科研项目,最近主动向深圳爱乐民族乐团发来合作邀请。“目前民间演奏的民族乐曲时长、轻重等都不甚统一,我们想对作品进行整理,使之更加规范,同时组织一拨人演奏成‘蓝本’。”崔凌志说。
“我的理想是搞一个‘爱乐之家’,有些类似当年深圳市民喜爱的大家乐舞台,同时也希望能够有财力支撑起一个24人的常态规模乐团。”崔凌志说。
而至于乐团的理想运作模式,崔凌志则说希望能够实现“民办公助”:“政府年度拨一点,公益项目助一点,银行允许贷一点,开班收生补一点,参加比赛奖一点,培育人才支一点,门房票房挣一点。”不过,无论这些“点”能够实现多少,崔凌志始终都相信自己乐团的实力以及五年来近20万观众给予的鼓励,“我相信,应该是看到光明的时候了”。(记者 孟迷)
参与互动(0) | 【编辑:肖媛媛】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