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包工头车祸后妻子借钱结清民工工资 称要讲信用

2011年02月25日 16:16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白开水泡饭,加上一块豆腐乳,这是虞菊伢的中饭。她拉着丈夫施阿林的手,轻声说“你要坚强”,转过身来眼泪却夺眶而出。她已无法支付医药费和儿女在学校的费用。

  虞菊伢把自己逼入了绝境:一个月前,做包工头的丈夫出了车祸,她挨家挨户向亲戚好友借钱,凑了15万元--但是,她把这钱发给了和施阿林一起干活的工人,而不是先拿来治病。

  “人必须讲信用。”虞菊伢说,这是丈夫这些年当包工头坚守的原则,所以,尽管现在急需用钱,她还是选择先给工人结清了工资。

  “如果不把钱结清,我们心里都不会踏实”

  2011年1月22日,施阿林前往溧阳市区几个施工方帮工人索要工钱,但是并没有拿到。下午3点多,他骑摩托车回家时撞上了靠边上客的公交车,当即头破血流、昏迷不醒,后被诊断为脑出血,溧阳市人民医院第一时间向他的家人下发了病危通知。

  晴天霹雳下,虞菊伢没有忘记工人们的工资,在抢救丈夫的同时,她去了所有能借钱的人家,有些朋友不能理解她的做法,她就一遍又一遍地解释。整整借了一周,再加上家里的积蓄,终于凑齐15万元,将20多位工人的工资在年前足额发放了。

  “施阿林出车祸的当晚我就听说了,当时我还有16000元的工资没有拿到。我以为年前不会拿到工钱了,出车祸不是小事情,而施阿林也一直在昏迷,让我没想到的是,他的妻子居然会到处借钱给我们发工资。”和施阿林一起打工五年多的陈云根说。另一个工人孙师傅也表示惊讶,因为他知道施阿林家里很困难,上有老母亲,下有读大学和高中的两个孩子,这次车祸更是“雪上加霜”。

  “仁义”,这是身边人评价施阿林时说得最多的一个词。他现在被转到南京的仁恒医院就诊。记者在病房看到,他的姐姐施阿英和虞菊伢一起在照料,两个人都是从食堂打来米饭,用白开水泡着,就着豆腐乳吃。施阿英说,在医院里的一日三餐,两个人都是这么吃。

  当被问起为什么这么艰难还要借钱付工资时,虞菊伢只淡淡说了一句:“如果不把钱结清,我们心里都不会踏实。”

  “在他眼里,信用比天大”

  在江苏省溧阳市南渡镇,施阿林是一个“很有名”的包工头:他老实憨厚,开价总比别人低,最重要的是,每年春节前几天,即使下雨、下雪,他都坚持把工钱送到每一个工人家里。

  “我和他说,天气不好,就让工人来我们家拿钱吧,他总是不听。”虞菊伢说,丈夫总坚持骑自行车或者走路,把钱一家一户地送过去,“他说,人必须讲信用。信用比天大。工人辛苦一年,不就是为挣钱过年嘛。”

  施阿林的朋友强玉新说,他认识施阿林七八年了,从来没见他拖欠过工人的工资,宁愿自己没钱过年,也会在年前把工人工资结清。

  虞菊伢说,施阿林2000年拉起了自己的建筑队,“他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因为村里有不少剩余劳力,他想带着大家一起干点活儿,多少都能赚点钱吧。”

  “他对我们的态度很好。比如今天干活干少了,他会笑一笑不做声,如果哪天工人们干活干多了,他就会乐呵呵地过来给我们递上香烟。他这样对我们,我们心里也高兴,愿意跟着他干。”陈云根介绍说。

  在别人眼里“乐呵呵”的施阿林,生活压力其实很大:一个87岁的老母亲需要赡养,还有两个正在读书的孩子,虞菊伢又患有肾病,每年都需要几万元的医药费。

  尽管生活中有种种压力,施阿林都没有改变“信用比天大”的原则,每年不管经营情况怎样,他都在年底坚持给工人结清工资并逐一送上门,为此虞菊伢也曾经埋怨过几次,甚至说过他这样“有点傻”。但是,当丈夫遭遇车祸昏迷不醒后,她做出了看起来“更傻”的选择。

  “信义夫妻”目前处境艰难亟待扶助

  由于病情加重,施阿林年后从常州转到南京市仁恒医院。开始住在重症监护室,一天就要花费两三千元,虞菊伢无法承受,多次申请能够转进普通病房。2月17日转进普通病房后,施阿林仍然处在半昏迷状态,左手和左脚还不能动。“有时我问他我是谁,他都回答不上来。”虞菊伢说,丈夫偶尔也讲几句话,但是并不清楚,大多数时间还在昏睡。

  虞菊伢说自己现在“度日如年”,因为不知道该找谁借钱,该借的都借过了,不好意思再开口。除了丈夫的医疗费,女儿还在读大二,现在的生活费都是借的,但下学期开学后又要交一万多元;儿子在读高中,生活费也没有着落。

  据医务人员介绍,施阿林目前还处于程度较深的昏迷状态,营养全部靠胃管,气管被切开,能恢复到何种程度还不能确定,而整个治疗康复阶段大概要花20万元。

  “阿林从小受了很多苦,从13岁时父亲做木工从高处摔下来去世后,他就跟着别人做小工。”施阿英说,因为那时年纪小,施阿林经常累得流鼻血,这些年做了包工头,但是人太老实也没赚多少钱,家里负担又大,“但他性格乐观,整天都挺高兴的。”

  虞菊伢也说,这些年虽然生活不富裕,但一家人都挺开心,“他经常说,一家人健康就好。我们不会发财,把孩子培养成人就好了。”

  由于过度劳累,加上巨大的心理压力,虞菊伢说这些天头疼得厉害,像是要裂开了。她趴在病床边想休息一下,但听到丈夫急促的咳嗽时,她立刻站起来给他清理淤痰,还用棉花棒沾水去涂丈夫干裂的嘴唇。做这些事的时候,她的另一只手始终与丈夫的手紧紧相握,“拉着我,他就会踏实些。”她说。(记者张展鹏、蔡玉高)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刘羡】
    ----- 社会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