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10岁学徒80岁歇业 老人制笔70年感叹找不到传人

2011年03月03日 09:33 来源:长沙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不知从何时起,湘潭县石鼓镇赵氏毛笔享誉三湘四水、供不应求。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毛笔逐渐被其他书写工具所取代,毛笔市场变得冷清。时至今日,石鼓镇赵氏毛笔手工业者后继乏人,当地唯一的传承者赵俊德老人已经85岁高龄,目前还没有接班人。也许,不久的将来,石鼓镇赵氏毛笔这一曾经辉煌的手艺,将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

  制作毛笔看似简单却复杂

  走进赵俊德老人家的客厅,最显眼的是墙上的字画,还有案台上的毛笔和制笔工具。

  赵老说,制作毛笔最关键、最困难的环节就是处理毛。小小的一撮笔毛,凝聚着制作者许多心血,从石灰消毒、脱脂,到整理成型,期间有10多道工序。能够用于制作毛笔的动物毛有黄鼠狼尾巴毛、兔毛、羊毛等,其中最普通、最常用的是羊毛。而且,只有某个季节、某个部位的动物毛才能用。最近几年,又出现了一些人造纤维毛笔。从质量上来说,狼毛笔最好,人造纤维笔最差。

  用于制作毛笔的动物毛,必须是从动物身体上直接剪切下来的原生态毛,而不是经开水褪毛后重新清理出来的乱毛。由于动物身上的毛天然有长有短,所以经过仔细整理、疏导之后,自然会形成笔尖,根本不需要人工去削尖。那些书写起来容易开叉的毛笔,要么是工艺不到家,要么是杂乱的毛经人为削尖而成。

  根据毛笔的大小粗细区分,共计有40多个种类,人们常用的就是大字笔和小字笔。一条黄鼠狼尾巴上的毛,大约可以做七支小字笔。

  制作毛笔不再赚钱

  一直以来,赵俊德处理笔毛、粘接笔杆等所有工序中,完全采用传统的、环保的石灰、松香、石花菜糊等材料,从未使用过胶水、糨糊、油漆等化工原料。他所做出来的毛笔,不仅美观,而且牢靠耐用,除非把笔杆踩烂,否则难以把笔毛从笔杆里拔出。因此,每天只能做10余支学生用的普通小字笔,每支售价一到二元;而做一支精美点的大羊毫,基本上得花一天时间,售价也只有60元左右。那些能够卖到数百元甚至上千元一支的大狼毫,确实有点钱赚,但一年半载难逢一个买主。“产量很低,销量甚小,而价钱又卖不上。”这便是毛笔市场的现状。

  10岁学徒80岁歇业

  1935年农历正月,不足10岁的赵俊德开始辍学当毛笔学徒,跟随爷爷和叔叔学习理毛、圆笔、练书法、刻字等。由于他聪明好学、勤恳踏实,学习两年就成了理毛、圆笔的“大师傅”。1951年,湘潭青山桥、石鼓、环山一带的毛笔手工业盛行,从业者达500余人。两年后,赵俊德被政府安排到石鼓陈家祠堂创办新华毛笔厂。同时,他的哥哥赵德伟被县里的工作队安排到本地赵家祠堂创办县毛笔厂。这两个毛笔厂红红火火地办了约五年,产品远销国内许多个省(市、自治区),以及东南亚多个国家与地区。到1957年,随着自来水钢笔和铅笔的逐渐普及,毛笔产业开始走下坡路。

  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赵俊德才考虑培养接班人的问题。他一连带了10个徒弟学做毛笔,但10个徒弟中只有少部分人基本学会。这些年来,毛笔市场每况愈下,这几个学会了毛笔制作手艺的新人,也没有继续从事毛笔生产。看到这种局面,赵俊德老人很着急,但也很无奈,他只能独自一人呆在家里重温着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偶尔为慕名而来的书法家或收藏家们制作些高规格的毛笔。 (白杨)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姚培硕】
    ----- 社会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