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快到了,燕子飞回来了,爸爸妈妈可好,我现在可以照顾自己了,也能照顾外公外婆,你们放心……”昨日(2日),在重庆陶然居北京朝阳店工作的何娅,从政协委员吴刚的手中接过女儿的一封信,高兴地念给同事们听。
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今天下午开幕。昨天,先期抵达北京的邢元敏、吴刚、夏培度、王孝询、王长寿、严琦、李钺锋、况平等在渝全国政协委员,一起看望了在北京工作的重庆进城务工人员,并捎来家乡亲人的祝福。
委员带来亲人来信
“都说重庆话,今天可以说重庆话了。”看到一下子来了这么多家乡人,平常都已习惯说普通话的这些在京重庆籍进城务工人员,互相招呼着,都改口说起了熟悉的家乡话,现场气氛马上轻松起来。
“平常服务都说普通话,今天一屋子的人都说重庆话,像回家了一样。”在北京做服务员的赵支淑拉住政协委员邢元敏聊起家常,还不忘介绍着自己在北京认识的新同事,高兴得合不拢嘴。
最幸福的要属何娅。她迫不及待地把信打开看,并念给一起工作的姐妹们听。看着女儿稚嫩的笔迹,何娅声音有些哽咽。她说,平常一年只能见女儿一次面,女儿最大的愿望就是来北京看看妈妈工作的地方,或者妈妈能和她一起过生日,但是多年来一直不能如愿。这封信就是政协委员到巴南一品镇看望留守儿童时,女儿拜托他们带到北京的。
信中没有提到“想念”,只是聊了不少家里和学校的新鲜事,但现场还是有不少人开始想念家里的亲人,跟着红了眼圈。何娅的同事严露就一直在悄悄抹眼泪。原来,她不到两岁的儿子一直住在北碚老家。严露说,她来北京已经6年了,身份也从服务员变成了前厅经理,但心中最放不下的还是儿子。
现场征集民工建议
除了送来问候,政协委员们还现场征集这些在京工作的重庆籍进城务工人员的建议。
“现在对农民工的称呼,有的叫扁担,有的叫农民,都不好听,能不能改个称呼哦。”严露快人快语地提出自己的建议。
政协委员们赶快解释,其实现在农民工已经改称“进城务工人员”了,不过可能是称呼太长,喊起来不太顺口,也一直不能被广泛叫开。他们还会再提建议,看有没有更合适和顺口的称呼。尤其是一些年轻的进城务工人员,如80后甚至90后,有人称他们为“新生代农民工”,这个称呼给他们的尊严还不够彻底,他们同样纳税,同样创造社会财富,也应该享受市民的待遇、市民的称号。“其实,干什么的就怎么叫,服务员、工人都可以,没有必要非要加统一叫农民工。”有委员说。(姜莹 李伟)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