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因家庭贫困,孝感人张伯益含泪将2岁的小女儿送人。2001年,张伯益离世前,给大女儿张新华留下遗言:“一定要找到妹妹!”10年来,孝感女教师张新华奔波在武汉街头,在茫茫人海中寻找失散的妹妹。
在本报帮助下,前日,在武汉洪山区关西小区,48岁的张新华终于见到阔别44年的亲妹妹——46岁的陈丽娟。
失散44年后姐妹紧紧相拥
前日下午2时许,张新华在丈夫陪伴下,从孝感匆忙赶到武汉。从汉口火车站出站后,两人迫不及待拦了一辆出租车,赶往洪山区关西小区。
得知妹妹陈丽娟被找到的消息后,张新华提前一天到理发店烫了个头发。
在关西小区46栋楼下,陈丽娟的养母、76岁的肖仙梅老人再次核对了张新华的情况,才让张新华上楼。
客厅里挤满了肖婆婆的家人。“一看她和娟娟长得就一样啊!您老有福气,又多了一个女儿!”家人的一句话,逗得肖婆婆合不拢嘴。
张新华进门后,一名男子上来握手。他是陈丽娟的丈夫、江岸分局一元派出所民警许海康。紧接着,陈丽娟走过来。她剪着一头短发,眼睛和嘴巴跟张新华一模一样。
张新华望着眼前这个妹妹,愣了几秒。随后,她伸出双臂,紧紧将妹妹搂在怀里。“我找你找得好不容易啊。”此刻,姐妹俩泪流满面。
“你们姐妹俩长得真像啊!眼睛和嘴巴简直一模一样。”许海康有些发愣。
为了父亲的遗愿姐姐寻妹已10年
44年前,姐妹俩分手的那一幕,一直萦绕在张新华脑海中。“那年我不到4岁。”张新华回忆说,当时,父亲用红色灯心绒棉袄将妹妹包着,带到汉口一栋两层阁楼。“我们离开的时候,妹妹张开双臂看着我们,大声啼哭”。
肖婆婆眼里也溢满泪水。她说:“当时是我去抱的孩子,她穿着一件红棉袄,哭得很伤心,她那个老实的父亲也在一边抹泪。”
张新华说,父亲将妹妹送人后,变得沉默寡言,也很少与人交流。2001年,父亲临终前一晚,她准备去武汉找妹妹,想让父亲见到妹妹最后一眼,可父亲病情突然加重,只留下一张妹妹的照片和一句遗言:“你一定要找到妹妹,否则我死不瞑目。”
安葬父亲后,张新华就踏上了漫漫10年的寻亲路。10年来,往返车票已有厚厚一沓。去年暑天,张新华寻亲中暑,昏倒在武汉街头,但有一个信念支撑着她:妹妹一定会和自己重逢。
去年,张新华无意中从父亲遗物中找到两本日记,父亲写下这样一段话:“是王秋香将孩子介绍给他人收养的……”王秋香,成了找到妹妹的唯一可能。去年夏,张新华终于在武汉找到王秋香。王秋香说,抱走孩子的人名叫王权珍,当年已60多岁;至于王权珍的单位和住址,如今记不起来了。
今年2月21日,本报刊登了张新华苦苦寻亲的消息,第二天便有了信息反馈——一名读者称,她的外婆叫王权珍,当年曾与同事一起领养过一个小女孩,而这个“同事”——就是陈丽娟的养母肖婆婆。
10年寻亲路,终于露出曙光。
小女儿送人后父亲肝肠寸断
在认亲现场,张新华拿出父亲张伯益的两本日记。
妻子去世当天,张伯益在日记中写道:“可爱的你一去再也不复还了,我一个人呆呆坐在医院里,含泪返回家,大的哭、小的哭,无人看管。小女儿6个月便失去可爱的乳娘,大女儿3岁就失去了可怜的母亲,我孤单看守着两个没有母亲的孩子。小女儿只好送给别人。多亏李永安兄介绍国棉二厂的工人,她来抱小女儿。小女儿当时躺在我怀里,被强抱过去,她叫天叫地的哭声让人心疼,听一声她的哭,让我如乱箭穿心,怪自己命苦,只得忍气含泪将骨肉送给别人,痛心话无人讲,苦闷在心。半夜写春秋,记着亲人。”
1970年7月1日,张伯益还写下一首诗:“小姑娘送武汉三年未见来信,我本想去见姑娘一面又不知她心,想我的儿肝肠断泪双流,何时能见到骨肉亲,只望我儿人生路上能成人……”
一句句,一声声,张新华缓缓念着,在场听众莫不含泪。
张新华漫漫10年的寻亲路,让妹妹陈丽娟感动难言。
陈丽娟说,“按照血缘关系,我应该名叫张桂梅。但我不会舍弃我的养父母,他们同样是我的至亲!”她说,从小到大,养父母对她比亲生女儿还亲,直到23岁,养父还骑自行车送她上班,这让很多同事羡慕不已。陈丽娟结婚后,丈夫总提醒她说,她和父母长得不像,个头相差也很大。陈丽娟便询问养母,直到这时,养母肖仙梅才向她吐露实情。(楚天都市报 许洋 陈世昌 王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