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残疾农民的“板凳人生” 10余年坚持干活谋生(图)

2011年03月07日 15:53 来源:重庆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两根小木凳,就是朱碧祥的一双“脚”。刘洋 摄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灰色的水泥墙没有粉刷,一张简单的木板床,床头,几根竹竿斜挑着一个灯泡———

  2011年2月17日下午,记者在一间略显清贫的房子里见到了朱碧祥。

  这是朱碧祥女儿的家。

  去年10月,一场大病袭来,67岁的朱碧祥一卧不起。为了方便看病,住在高阳场镇上的大女儿朱学灿把他接到了自己家。

  朱碧祥支撑着慢慢坐起来靠在床头。由于长期病痛的折磨,满是皱纹的脸上显得十分憔悴,一双眼睛却是炯炯有神,透出坚毅和自信。

  两条黄色的小木凳放在床脚边。小木凳的4个脚套上了钢箍,每两条腿用铁丝绑着,“这样更经磨。”

  35年来,双腿失去站立能力的朱碧祥,就是依靠这样的小木凳行走、干活、谋生,以顽强的毅力和坚强的意志,支撑起清贫而又温馨的家。

  依靠两根小木凳,他“走出”瘫痪后的“第一步”

  事情回溯到1976年。

  那年9月的一天,朱碧祥犁完田,牵着牛走在田坎上。突然,牛受到惊吓,用两个坚硬的角朝他一阵乱顶。朱碧祥受了重伤。经过长时间治疗,命是捡回了,但由于伤及坐骨神经,从此,他落了个下肢瘫痪。那年,他32岁。

  一个壮劳力变成了什么都做不了的残疾人,吃、喝、拉、撒全要人伺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朱碧祥一下子难以接受。那段时间,他成天躺在床上,什么也不说,特别怕乡邻朋友来看他、安慰他。

  “我一个汉子,不能一辈子就这样躺着,靠别人的施舍和怜悯过日子。”一番痛苦的思索过后,朱碧祥铁下心来。“当时,大女儿还只有两岁,一家人要吃饭,为了这个家,我要坚强地站起来!”

  不能走,就练习爬。他小心翼翼地匍匐,胸前的衣服紧贴在地面上,两手用力向前。衣裤磨破了,他用稻草扎成草垫来保护衣裤,但一个草垫管不了几天,不能出远门,遇见雨天也不能用。

  一天晚上,他坐在家里的小凳上吃饭,一不小心摔了一跤。这一下把他摔醒了。

  “望着侧翻的小木凳,我就在想,为什么不能用它做自己的腿走路呢?”朱碧祥说。

  于是,他自己动手,做了两根小木凳,试着用它当腿“走路”。

  他用两手撑在小木凳上,先把一条木凳放到身体右前方,右手撑住前面的小木凳,左手撑住后面的小木凳,双臂用力,悬起的身体向前挪动,直到整个身体伏在前面的小木凳上。接着,他又抓住另一只木凳往前移。就这样,他“走出”了瘫痪后的“第一步”。

  不断行走的练习常常是枯燥的、痛苦的。“一开始,手臂麻木、酸痛,但时间长了,手和屁股都磨起了厚厚的硬茧,也就习惯了。”朱碧祥说,至今,他已磨坏了10多对小木凳。

  一个人种3亩多地,喂6头牛

  学会“行走”的朱碧祥闲不住了,到处找活干。

  种庄稼是农村里最常见的农活,但对朱碧祥来说,这不是简单的事情。

  朱碧祥的家在一个小山坡上,而田地要么在山上,要么在山下,最远的离家有近700米。由于上下坡,每次从家到地里要“走”一个多小时。

  天刚蒙蒙亮,只见一个身影爬过门坎,双手各撑着一个不足20厘米高的小木凳,一步一步地往前挪移。到了田里,随着小木凳慢慢向前移动,身后是一大长串深深浅浅的“足迹”。

  因为坐着劳动使不上劲,朱碧祥琢磨着自制了一些省力的农具。妻子罗元华向记者展示了他用的锄头,把子将近2米长,比常人用的要长1/3。

  “山头是红石谷子地,土层松散,正常人走起路来也要打干滑,更何况一个以木凳当脚的残疾人。”朱碧祥的外侄毕孝国感慨地说,遇到雨天,泥泞的道路根本就走不动,遇到陡峭不平的山路,也要费很多力才能穿过。

  农忙时节,为了省时间,朱碧祥索性叫妻子在地里搭个棚子,支块凉板,白天干活,晚上就在棚子里睡。

  喂牛,同样不容易。

  鹿头村荒山多,草木茂盛。清早,在小狗阿黄的陪伴下,朱碧祥把牛牵出去吃草,傍晚时又牵回来。

  牛绳放得长长的拴在手腕上,牛一头接一头跟着往前走。有时候,牛一不留神踩到绳子上,绳子很容易嵌进它的脚丫里,得使巧劲拽才能拉出来;如果绳子牵得太长,绳子一下子绕在了牛角上,又要折回来弄开。

  “我喂了6头牛,是村里面喂得最多的,连续5年拿了奖金。一家三亩多地的庄稼,全是我坐在小木凳上种完的。”朱碧祥自豪地说,“除了不能挑、不能抬,犁田、撒秧子、栽红苕、丢肥料、喂牛儿,我都得行!别人能干的事情,我也能干成、干好!”

  一錾一錾打下石块,他10余年坚持不懈“坡改梯”

  三儿子朱学峦正在念高三。

  在他的记忆深处,父亲总是坐在凳子上,一点点开采石头、垒砌,“我们家整个田的坎子都是他打的。”

  “把大石头改小,用錾子一点一点地修,直到修成需要的料块。大石头一般都在三四百斤。”朱学峦说,这个活,性子急的不行。而由于腿脚不便,常人干一天的活,他要好几天才能干完。

  “那是搞的‘坡改梯’,窄改宽,小块并大块,好收谷子。”朱碧祥解释,从1997年开始,直到去年生病倒下,才停了下来,家里的3亩多田,改了一大半。

  在鹿头村二组,站在朱碧祥家门前望去,记者看到,一条石条砌就的堡坎整整齐齐,长约500米,高4米,怎么都无法把它与这个下肢瘫痪的老人联系在一起。

  “那的确是他一錾一錾打下石块,一块块砌起来的。”鹿头村一组村民邓大强证实,“上千立方米的石料啊,一个残疾人,实在是令人吃惊!”

  公益事业主动承担,救济和帮助总是推脱

  靠小木凳行走这么多年,虽然劳动方法独具特色,但毕竟效率不高。加之二儿子念大学、三儿子上高三,朱碧祥家的日子过得并不轻松———

  房子是简单的土房,面积不过100平方米,一间正房,并用木板隔成了两层,一间灶屋,一间猪圈。

  但面对记者的采访,他总是笑脸常开,充满自信。“我不感觉困难。有吃有穿,儿女们也都大了,至少在村里面,我家里条件不算顶差的。”

  “政府给他的救济和帮助,他总是推脱,说让给比他更需要的人。”高阳镇宣传委员李大志说,村里的公益事业他又总是主动承担。

  对于整修堰塘、兴修公路等,村里尽量照顾他,有时不分任务。但朱碧祥不让,不能挑、抬,他就帮忙挖石头、打石头,小一点的石头,他就把绳索绑在自己的背上拖运。鹿头小学修建,他出机器、打水泥砖、砌院墙。

  “我这个人,就爱好帮忙。”朱碧祥说,“别的干不了,我会打预制板、会烧瓦。村里有人盖房子,我就去指挥,别人帮忙打下手;遇上有人办红白喜事,我就帮忙烧火架柴,一干几天。”他还自学了一套修理技术,雨天不能上坡干活,他就帮村民修锁、配钥匙,补锅、补盆子,不论哪个叫他,他都乐意。

  朱学峦说,虽然父亲只读了4年书,说不出什么高深的道理,但是他用行动告诉自己,用什么态度来面对人生。(向婧)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马学玲】
    ----- 社会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