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六旬老人建农家书屋供村民阅读 为买书赴京打工

2011年03月15日 16:01 来源:燕赵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六旬老人建农家书屋供村民阅读 为买书赴京打工
每天都有许多村民到老赵家看书。
赵东其的妻子正在帮老伴整理书籍。记者 张海强 摄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在家人眼里,老赵是个书痴;在乡亲眼里,老赵是个热心肠;在媒体眼里,老赵是个干实事的……老赵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他为何如此执着地建农村图书馆?其中又有多少坎坷和辛酸?今日本报记者将奔赴北京探望老赵。您对老赵有何评价?您是否愿意给老赵捐点书?请拨打96399。

  赵东其是赞皇县曲江村人,为改变家乡文化缺乏现状,十几年前他缩衣节食在自家建造一个图书馆,免费向村民开放。如今,年已六旬的他毅然到北京打工买书,以维持图书馆功能。赵东其此举被北京媒体刊发后,感动了无数北京市民。昨日,北京市民爱心团团长曹大佛专程赶到赞皇调查情况,下一步他将筹资在老赵家建一个报栏。

  事件

  北京爱心市民想帮赞皇农家书屋

  3月8日,《北京晚报》报道了河北赞皇县曲江村赵东其老人为了延续“农村图书馆”来京打工,并且为了筹书已经两年没有回家的事迹。北京市民爱心团团长曹大佛得知老赵的情况,十分感动,也想通过爱心团帮助老赵筹集图书。曹团长在联系不上老赵的情况下,和爱心团团员商量后,决定亲自来河北赞皇县寻找老赵的“农村图书馆”。

  昨日,曹大佛几经周折,终于来到赞皇县曲江村,又通过村委会主任找到赵东其的家。老赵的家跟邻居相比,明显陈旧。走进书屋,三面都放着书架,满满当当、整整齐齐都是书,还有几个孩子正在翻看喜欢的书。

  “有位带孩子的妇女告诉我,她家里人都去打工了。这位妇女还说自己不懂科学养育孩子,都是从老赵的书里照着学的。”曹大佛说。通过对“农村图书馆”的实地考察,曹大佛表示愿意带头捐款,在老赵家的后墙上修建报栏,并为图书馆订报纸。

  曹团长表示:“等我回北京,再和爱心团员商量一下,争取为老赵的图书馆配上一两台电脑,尽一点绵薄之力。”

  上万册图书,村民免费借读

  昨日17时,赞皇县曲江村升起了袅袅炊烟,村民回到各自家中等待吃晚饭。可村中赵东其家依然人来人往,村民们陆续前来借书或还书,“这本看完啦,再换一本”“这书真好看,还有下册吗?”赵东其58岁的老伴邱菊英忙着做饭,还要挤出时间规整书架,“你要的这本在这儿呢!”

  赵东其家是个四合院,两面是墙,两面是房,房梁房檐破旧不堪,已30年没有翻修。正房有五间,两间住人,其余三间是图书馆。

  房屋改成的图书馆十分简陋,但书架上的书却摆放得整整齐齐。从《徐志摩的情话》到《唐诗三百首》,从《十万个为什么》到《求医不如求己》,包罗万象,足有上万册。赵东其的儿子赵飞拍了拍书架旁的麻袋,“还有好几袋的书没地方放呢,是前段日子我爸从北京弄来的。”

  有村民鱼贯而入直奔书架,根本没有与主人打招呼的架势,“他们家没人时门也开着,就是为方便大家伙儿借书、还书!”

  邱菊英说,现在春暖花开,村民忙起来了,来逛图书馆的人少了许多,“农闲的时候,那人,数不过来!”赵东其家位于村中间,平时家里比赶集还热闹,“图书馆开放十几年啦,人气老旺啦!”

  赵东其建图书馆为继承先人传统

  赵东其家的这个图书馆名曰:“赵良弼图书馆”,而且屋子的墙上还贴着一张古人画像,其人就是赵良弼。曲江村有2700余人口,其中四分之一姓赵,都是赵良弼的后人。赵姓村民介绍,赵良弼是元世祖忽必烈时代著名外交家、教育家,为发展教育,在那个时代,赵良弼倾家产置学田五十顷,“赵东其之所以建这个图书馆,理由之一就是继承先人传统!”

  村干部郝合义年龄与赵东其相仿,他说,早在几十年前赵东其就是村里少有的高中毕业生,“那个时候读过高中的算是才子啊。”年轻时赵东其就视书如命,整天琢磨到哪儿去讨本好书,“他肚子里墨水多,三国啊,小八义啊,讲得津津有味,大家伙都喜欢找他聊天去!”

  老伴:他在北京打工月薪1500,大都买书了

  说起老伴,邱菊英是又爱又气。爱的是老伴是个老实人,文化水平高;恨的是老伴爱书如命,庄户人都是围着地头转,他是一头扎到书堆里,几十年了就是拔不出来。

  早些年,赵东其扛着锄头和老伴下地干活,怀里却揣着本书,“经常有邻居跟我说,你家老赵又在地头看书呢,打招呼都听不到。”邱菊英过去一瞅,日头都偏西了,地里的活儿一点也没动。

  赵东其有点时间就猫在书上,因为这个,老两口没少吵架。

  邱菊英介绍,家里有四个孩子,两个大点的闺女都结婚有了孩子,三闺女还在上大学,还有个小儿子没有工作,马上到了结婚的年纪。

  三闺女学的是美术专业,学费每年八九千元。家里就三亩多地,年收入不过2000元,如今全家人就靠儿子打工赚点钱,“三闺女的学费都是姐姐们凑的,有时候家里实在没钱了,闺女们就给个几百,凑合着过吧,儿子也快说媳妇了,到时候还得借钱。”

  问到老赵打工的收入,邱菊英笑笑说,“他有啥收入啊,那点工资都买书了,哪儿还能补贴家里。”记者了解到,老赵在北京一工地当仓库保管员,月工资1500元,工钱的一半都买书了。

  对老伴爱书,邱菊英之前反对,但日子久了也理解老伴了,如今老伴不在家,她成了“管理员”,“他这辈子没别的念想就爱看个书。”

  子女:父亲为建图书馆去打工,两个春节没回家

  在大女儿赵彩霞眼里,父亲的生命里除了书还是书。赵彩霞说:“刚上学识字,爹就给我讲赵良弼将军的故事。人家别人箩筐里背的是干活的家伙,他背的全都是书。”父亲为了建图书馆外出打工已有四五年了,中间有两个春节都没回家过年了。

  “开始,家人都劝他别费那个劲,他就是不听。俺们农村人种好地盖房是正事,俺家这房子都20多年了,也没钱翻盖。村里人也劝他,叫他别瞎折腾,他就是不依,自己还跑到北京去打工。”

  赵东其的努力,使他的农家图书馆坚持十几年,“确实方便了不少人看书。”

  赵彩霞说,看着父亲这么用心张罗图书馆,打工也挺辛苦的,最终家人也都理解了,“都这么大岁数了,他高兴就是我们的福气。”

  老赵的儿子赵飞说,打小父亲就教育他好好学习,“可我不争气,初中没毕业我就不去了,为了这个,父亲气得好几天吃不好饭。”赵飞说,至今他也不太理解父亲。虽然如此,逢人来借书时,赵飞还是会热情招待,偶尔也翻几下父亲打工买下的书。

  《北京晚报》记者:老赵是聪明又有想法的人

  昨日20时30分,《北京晚报》记者于海波告诉本报记者:“老赵如愿办了图书馆的事儿见报后,北京的其他媒体也想找老赵做采访,不过老赵说,他不想被媒体宣传,他只是想干点儿实事。和老赵接触多了就有很多体会,他是一个既聪明又有想法的农民工,除了那口音浓重的家乡话不太容易听明白之外,我们交流起来没有任何障碍。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老赵依然有理想,而且他能为了实现理想而不懈地努力,我想正是这一点打动了所有想帮助他的人,值得尊敬。”

  于海波介绍,去年12月23日,老赵给北京晚报热线打电话,希望北京市民能把家中的闲书便宜卖给他。刚开始,有人认为老赵是在作秀,但她实地去采访老赵,发现老赵确实是在做事,北京晚报就此刊发了一条百余字的“微新闻”,引起北京市民关注。同时,于海波还帮忙联系了几位朋友,帮老赵凑够了几百本书,再加上老赵在北京打工的两年来四处买来的书,春节前,一共凑足了3000多本。2月底,北京晚报的记者跟随老赵将书送回了老家。

  《北京晚报》的报道引起了北京市民的捐书热情。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主动联系《北京晚报》,想帮助老赵。昨日,于海波和老赵一起去了北京农科院,一位负责人说,他们不仅要捐给老赵2000多本农业技术方面的书,还要帮老赵建起数字阅览室,与北京农科院图书馆数据库实现共享。老赵听了非常兴奋,他高兴地说:“这不仅是我们村最需要的,包括周围的村子,乃至整个赞皇县都需要!”记者 谢鑫名 孟醒石 王建国 实习生 杨旭 李辉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邓永胜】
    ----- 社会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