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六旬翁办书屋免费供村民阅读 为筹书款赴京打工

2011年03月16日 16:44 来源:燕赵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六旬翁办书屋免费供村民阅读 为筹书款赴京打工
老赵边吃冷饭边看报纸。本报记者谢鑫名摄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他是书痴,饭可以不吃,书不能不读;他倔强,家人再反对,还是创办了书屋,向村民免费开放。十几年来他买书万册,村民在他的书屋里享受读书的快乐。而如今他已年过六旬却只身跑到北京打工,每个月生活费只花200元,攒起来的钱还是买书(昨日本报A16版报道)。他的目标是,买到三万册书;他的愿望是,让农村人都能读书。

  昨日本报记者专程到北京探访赵东其,了解了他的点点滴滴,他创办农家图书馆的事迹,不仅感动了石家庄人,也感动了北京市民。

  北京爱心团地址:北京海淀区羊坊店路21号瑞海国际商务酒店1019室

  联系电话:010-59878888转1019室,手机:15210495089(短信联系)

  有意捐书的北京市民请提前与曹大佛联系

  石家庄市民如捐书,可拨打96399,本报将统筹送书事宜。

  省钱买书,吃得最多的是萝卜白菜

  北京良乡5公里外,旷野中传来喧嚣的机器声,这里是一片建筑工地。昨天中午时分,数以千计的民工陆续赶到生活区就餐,问及赵东其,熟悉他的人指了指身后一处工地,“他自己煮饭吃呢。”

  工地入口右侧,一间简易房内,老赵坐在马扎上,左手把馒头塞进嘴,右手用筷子夹面条,一双眼睛则盯着餐桌上的报纸,嚼几下,停住,看一眼……

  馒头是头天剩的,硬邦邦,面条是早上煮的,冰凉凉。说起这可怜的午餐,老赵不以为然,“饭吃饱就行,报纸一天都不能落下。”

  老赵爱书如命、读报成瘾众人皆知。工友贾拴芳是平山人,和老赵是石家庄同乡。他掰开手指头给老赵算账:每个月挣1800块钱,800块买书,700块邮到家里,200块钱买伙食,100块零用,“遇到好书他借钱也要买,零用钱几乎也就还账了。”

  平时老赵的菜谱是饭菜令人揪心,早上喝棒子面粥,中午炒些许白菜,晚上有时吃中午剩的,有时就干嚼馒头就咸菜。有的工友不解地问他:“咋不去食堂吃点呢?”老赵说,自己做饭可以捡便宜的买,一天六七块钱足够了,“去食堂一顿就得六七块,还不如买两本书呢!”

  老赵喜欢记日记,有时当天吃了啥也写上去几句,翻了翻,上面出现次数最多的词汇就是萝卜、白菜、棒子面粥。

  对自己的肚子,他抠,可对买书他却“挥金如土”。老赵来北京打工已有两三年,良乡附近哪里有地摊书,他了如指掌,“五六个地摊,老板我都熟!”老赵双眼冒光,“我一买就是十几本,有时候书少了我全包,我可是他们的大客户。”

  毕竟工钱有限,老赵买书也是精挑细拣,“没用的一本不买,看上的必须拿下。”老赵说,凡是他看上的书价格都不菲,他就在老板面前晃悠,不厌其烦地讨价,直到老板不耐烦,把书扔过来,“下不为例啊!”

  人生一波三折,书中品出真滋味

  凡是认识老赵的工人,都知道老赵家里有个书屋。山西工友马达远起初认为,老赵把钱都花在书上,不值。接触时间长了,马达远对老赵不得不刮目相看,“人家肚子里墨水就是多,不仅自己读书,还让村里人都读书。”

  早在上世纪60年代,老赵在赞皇县城读高中,那时候8个班好几百学生,他的成绩保持在前三名,“数学尤其好,一考就满分。”可惜,那个时代风云变幻,老赵高中毕业后赶上知识青年下乡,“我是农村人,就还乡劳动。”

  耕作了两年,按当时政策老赵该被保送读大学,却不知何故他的名额被人挤下来了,被派到石家庄一建筑部门工作。上个世纪80年代初,老赵辞掉了“香饽饽”工作,下海经商。后来,老赵开了个修理电器的门市,干了几年破产了。

  老赵的人生一波三折,开门市不成,他对自己的人生有些灰心了。他跑到赞皇深山区帮人喂猪、耕地,其间不断反思自己究竟差在哪里!

  在深山,他结识了一位叫刘永发的老人。这位老人脑子里都是关于人生的真理,他劝心寒意冷的老赵多看看书,“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上世纪90年代,老赵开始痴迷读书,他最喜欢读毛主席的著作,也喜欢鲁迅的作品。为拿到一本好书,徒步去过元氏,“直到现在,我想了想,我至少读了300本书!”

  老赵在书中品出了人生滋味。他把希望寄托在三个闺女一个儿子身上。可天违人愿,如今只有三女儿大学即将毕业,儿子赵飞在初中时辍学,当时老赵好几天都愁眉不展。

  光自己读书不行,要让农民都读上书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老赵颇感农村文化滞后,于是将自己的书整理成册,并向村民免费开放。后来,为了保持图书数量,他将赚到的钱买书,寒来暑往十余年,如今家中的书已有万册。

  如今,老赵年已六旬,又跑到北京边打工边买书。因为他知道,在农村没文化多可怕。他说,建设农村最最务实的事儿就是让农民读上书。他的愿望是,所有农村人都能到图书馆里学习知识。老赵说,饭不吃至多伤身,吃了就恢复了。要是不读书,就失去精神支柱,也断了梦想,“只剩下干巴巴的肉体,还有什么意思呢!”

  记录着打工生活的点点滴滴

  翻开老赵的日记会令很多人汗颜。老赵不仅爱读书,而且还爱写东西,字迹潦草却有神。他记录着自己生活的点点滴滴:除夕夜,他给大女儿打电话,又给二女儿打电话……他和工友一起下棋,下到半夜他突然不下了,对工友说他人还在睡觉;老乡回家了,他捎回去300块钱,给外甥女买了20块钱的儿童食品;天冷了,经理给他送来一袋米;他和工友炒点白菜,又买了一瓶老村长……

  日记本里,他是幸福的,日记本外,他为了自己的书屋奋斗着……

  值得一提的是,工友说,老赵是整个工地最值得信赖的人,工友们最贵重的物品都放在他的小屋里。新来的工友不熟悉食堂没饭吃,他就煮面分给大家伙。工地里工人来自全国各地,生活习惯不同语言不同,但很多人说起老赵第一句话就是“我认识,是个热心肠。”

  面对这样一个立体、鲜活的老赵,北京市民爱心团团长曹大佛深有感触。他说,老赵及他的农村文化图书馆都应该引起人们重视。“将来,也许在全国各地陆续出现老农1号图书馆,2号图书馆……”曹大佛说,因为他相信全国各地也有很多老赵1号、老赵2号……那个时候,老农图书馆犹如希望工程,在全国遍地开花。

  老赵日记

  “他才是新一代农民”

  与记者同去的北京市民爱心团团长曹大佛,他还有一个身份是“中国民间大使”,早在2008年他踏遍101个国家宣传奥运。曹大佛是从北京晚报关于老赵的报道发现农民老赵的。

  曹大佛说,他时常深入农村,“在农村,老人和孩子急需精神层面的照顾,而书是最好的精神食粮。”况且,现代农业需要科技知识,农民没有书在哪儿能学到技术呢?

  曹大佛认为,老赵的农村文化普及观念走在了时代前沿,“他才是新一代农民,值得我们尊重。”

  京石两地市民踊跃捐书

  昨日,很多热心市民给报社打来电话询问捐书事宜。热心市民武女士表示愿意给老赵的图书馆捐书,“孩子上初中了,家里有很多儿童读物还很新,就想捐给老赵的图书馆。”

  北京市民赵女士也打来电话希望为老赵的图书馆捐赠图书和电脑。“看到燕赵晚报的电子版后,对老赵的行为十分崇敬。我想给老赵捐些书和一台电脑,如果有需要还可以提供有关图书管理的指导工作。”

  此外,赵女士还建议在北京建立一些站点,方便北京市民捐书。曹大佛表示愿意帮助老赵接收热心市民所捐书籍,如果捐献书籍数量大,还可以帮助老赵建立“赵良弼图书馆”分馆,让更多的农民朋友看得上喜欢的书。

  记者了解到,目前老赵需要的是儿童读物及农业科普知识等方面的书籍。老赵表示,他不希望有人买新书捐赠,更希望捐赠旧书、变废为宝。记者谢鑫名发自北京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邓永胜】
    ----- 社会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