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在滨海古园举行的“2011年海葬公祭典礼”上,申城首次尝试介于海葬与骨灰葬之间的新葬式——“微量骨灰葬”。3户上海市民为逝去的亲人选择了这种葬式。
海葬年递增10%
1991年3月19日,本市举行首次骨灰撒海活动,113位逝者骨灰撒入大海。20年来,申城海葬人数以每年10%递增,从最初不足亡故人口的0.2%,到目前的1.5%。迄今,本市已举办164次骨灰撒海活动,76365人次、16188户家庭参与,完成21534份骨灰撒海服务,节约土地60多亩。
即便如此,从保留骨灰转向不保留骨灰的海葬,依然令多数人难以适从。
保留1/200骨灰
“我父亲去年病故,享年81岁,老人很开通,生前多次提出身后海葬——既不跟活人争地,也免除了亲人每年到墓地祭扫的负担。”市民洪雅萍说,全家人都看重厚养薄葬,也都赞同父亲的意愿,“可当父亲真的走了,我们怎么也不忍心彻底海葬,总想留下点念想。”
于是,洪雅萍一家和其他两户市民选择尝试“微量骨灰葬”。在上周周日参加了第164次骨灰撒海仪式后,今天,依据落葬规则,将逝者1/200的骨灰安葬在滨海古园海葬纪念苑。
凸显人文关怀
“正因为大多市民心理上不易完全接受海葬,我们才要尝试微量骨灰葬。”滨海古园总经理赵小虎说,保留逝者1/200的骨灰,装在火柴盒大小的骨灰盒里,集体安葬在海葬纪念苑的草坪下,他们的名字将一同镌刻在海葬纪念碑上;今后是否延续这一葬式,还要看市民的接受度。
大力推进海葬,“微量骨灰葬”只是可供选择的方式之一,关键还是要为逝者和他们的亲人提供更多的人文关怀。“古园已成功举办3次海葬公祭,许多海葬者家属从中收获心灵慰藉,我们也由此影响了一些市民为离世亲人选择了海葬。” 赵小虎说,滨海古园还将开展保存人生文化服务,如向社会公开征集有关海葬者的故事,以此弘扬海葬等新殡葬文化。
据了解,自去年年底起,“海葬纪念证书”不再只由民政局一家颁发,而是由上海市精神文明办、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和市民政局联合颁发,以此表达全社会对海葬者的景仰和缅怀。(记者 姚丽萍)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