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白天工作晚上创作 农民耗时10年写出43万字小说

2011年04月06日 14:31 来源:中国江苏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白天工作晚上创作,四易书稿

  昨日上午,(江苏)宿豫农民张用来赶到宿豫区来龙镇和保安乡,将自己刚刚出版发行的小说《月照江淮》赠送给当地农家书屋,以期让更多的乡亲看到这本洋溢着浓厚家乡风土人情的宿迁市首部军事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又有谁能知道,一个农民为了创作这部小说,耗时10余年,四易其稿,其中的艰辛也只有自己最清楚。

  自幼常听传奇故事,喜爱文学创作

  张用来家住宿豫区保安乡大庄村土楼,父亲张相林是1937年参加革命的老军人。自幼生活在老革命家庭,张用来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1982年考取宿迁中学,1987年高中毕业。只因平时酷爱文学,荒废理科,致使高中毕业后没能考取大学。

  在校期间,张用来就经常向报刊投稿,步出校门后的业余时间里,他依旧痴迷于文学创作,先后在《淮阴日报》、《风流一代》等报刊发表过多篇文章。

  由于父亲就是一位老军人,受家庭影响,张用来自幼就经常听父辈讲艰苦传奇的经历。特别是父亲讲到牺牲的战友时,就老泪纵横。尤其令张用来特别感兴趣的是,就在他们家乡,有一位传奇式的英雄张裔恩,人称外号“张烧包”,1938年日寇侵占宿迁时,他毅然放弃优越的家庭,走上革命的道路。1947年奉中共华东局密令,率部公开“叛变投敌”,1949年4月在南京汤山率部归来,长期遭受不公正待遇,但他铁血丹心,始终坚信党。

  在父亲去世后,张用来萌发想写一部关于像父亲这样的革命者的小说,特别是了解到很多关于“张烧包”的传闻,更加坚定他要将这部小说创作出来的冲动。于是从2000年开始,他便开始搜集整理这方面的史料。

  耗时8年搜集资料,四易书稿

  从2000年开始,张用来首先探访还健在的老革命者,听他们介绍当初是如何参加革命斗争的,掌握了很多第一手史料。随后,他的足迹踏遍宿豫区和宿城区的大部分乡镇,搜集相关材料。最后他将宿迁各个时期的风土人情也都一一记录在案。

  由于自己平时还要耕作,这些繁琐的工作,只能在农闲时完成。不知不觉,8年的时间过去了,张用来不仅骑坏了两辆自行车,而记录的各种资料,更是写满了他的23个笔记本。

  当资料搜集得差不多的时候,张用来于2007年春天正式开始了自己这部长篇小说的创作。由于那时还要忙于工作,只能利用晚上进行创作。而平时他都将笔记本和笔随身携带,好想到什么就能立即记下,等晚上方便整理。

  当年夏天,天气炎热,张用来晚上在台灯下爬格子,由于开电扇会吹动稿纸,他只好赤膊。对于蚊虫的叮咬,他也全然不顾。在数九寒冬,张用来趴在桌前一写就是五六个小时。在接近一年半的时间里,张用来晚上都拒绝应酬,也没有娱乐,心思全都扑在了写作上。

  2008年4月,这部小说终于写毕,然而当张用来通读一遍后,感觉十分不满意。于是他继续走访当事人,查阅有关档案,加入大量当地的风土人情,半年后完成了第二稿。

  2008年10月,张用来拿着书稿前往南京,怀着忐忑的心情找到了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丁芒,请他就作品提出修改意见。 2009年,按照丁芒的意见,张用来对作品进行修改。2010年,张用来将四易其稿的作品放到了宿迁新闻网、《凤鸣轩》、《铁血网》、《起点中文网》等文学、军事、新闻网站连载,其反映不错。

  书稿最终出版,希望能拍成影视剧

  一位农民,历时10年,完成了一部43万字的小说,实属不易。而那些反正面都密密麻麻写满字的稿纸,堆积起来就高达40厘米。虽然小说被华夏出版社看中,准备将其正式出版发行,可作者必须承担部分书籍的销售,这让张用来十分为难。

  当宿豫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袁恒了解情况,并阅读该书后,给予恰当的评价和肯定。宣传部副部长孙汝龙不遗余力,多方联系解决了出版经费问题,该小说主人公的家乡和战斗生活最多的保安乡和来龙镇慷慨解囊,使该书于近日顺利出版发行。

  宿迁市社科联常务副主席杨崇祥告诉记者,宿迁正处于创新创业,后发快进的关键时期。因此,无论从哪个层面讲,都需要我们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而《月照江淮》这部宿迁首部军事历史题材长篇小说的出版发行,将能起到积极作用。

  原宿迁中学校长张丁乙则认为,弘扬主旋律的长篇小说《月照江淮》反映旧时苏北广大地区,特别是宿迁地区的革命斗争、风土人情,对认识宿迁、研究宿迁能够起到一定作用。

  张用来告诉记者,他现在最大的希望就是能将这部反映宿迁风土人情和宿迁斗争史的小说搬上荧屏,让更多的人了解那段历史,了解那段斗争。

  张用来表示,现在他正在搜集整理有关宿豫区来龙镇来龙庵干木老和尚的传闻轶事,准备就此写就一部作品。(宿迁日报 孙军贤)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肖媛媛】
    ----- 社会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