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员会、表彰会、报告会、座谈会……一些单位的“文山会海”让很多年轻人头疼不已。有人说,我们社会应普遍精简会议数量、压缩会议规模、控制会议经费。也有人认为,像审议预算的重要会议需要保证时间,开会关键要注重实效。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网易新闻中心,对2223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3.6%的人表示自己在日常工作中参加的会议过多。具体而言,57.4%的人每星期平均开会2次以上。受访者中,40.8%的人是企业职员,30.0%的人是事业单位员工,12.9%的人是政府机关工作人员。
仅5.5%的人表示自己对待日常会议非常认真
说起开会,北京市某事业单位员工张言(化名)立刻想起了刚工作时的痛苦时光。他告诉记者,那时他很不适应单位里大会接小会的工作节奏。他本想认真听、认真记,但有些会议实在无聊,根本提不起精神。同时他又很自责,觉得不认真开会就是不认真工作。
后来,他终于找到了一个窍门——越大的会越应付,越小的会越专注。“有些大型会议,很少有实质性内容,都是些空话、套话,想不走神儿都难。开会时,玩手机的、看杂志的、闭目养神的大有人在,我感觉大家都默认了这种应付会议的消极态度。相比之下,许多部门内部的小型会议,才真正有内容、有效率,能出成果。”
本次调查显示,在众多受访者中,仅5.5%的人表示自己对待日常会议非常认真。
“大家对待会议的态度,与会议本身有很大关系。”湖南省公民礼仪素质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湖南女子学院蒋璟萍教授,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开会的目的在于传递信息、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如果会议传递的信息是不被需要的和耳熟能详的,或者会议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话,人们自然会对这种会议抱着可开可不开的消极态度。
当前会风存在哪些问题?
北京市某高校研究生陈丹(化名)说自己现在成了“恐会族”——遇到开会能躲就躲,不能躲就带上书,就当是去上几个小时自习。“我并不是觉得所有会议都不重要,逃会是因为不重要的会太多,重要的会却开得不够多、不够好。”陈丹举例听证会,本来是需要激烈辩论的,但许多听证会却开成了“团结的大会”。还有一些审议预算的会议,很少看到有人质疑。
调查发现,受访者给出的当前会风存在的三大问题分别是:时间长、效率低(74.0%);内容空洞(70.9%);过多过滥(63.2%)。
接下来的排序依次为:解决实际问题的会太少(58.3%);重要会议走过场(51.9%);缺少讨论辩论(43.9%);参会人员不认真对待(41.6%);巧立名目、吃喝玩乐(25.8%);会议经费不透明(23.9%);一味追求高规格(22.7%)等。
蒋璟萍认为,当前会议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过于注重会议形式,把应该简单的会议复杂化。比如,能用电视电话会议解决的事情,非要兴师动众地开大会;可以就地开的会,非要搞成旅游会议、考察会议等;会上一个人就能讲清楚的事情,非要许多领导不断重复;本来会议应该以内容为重,但现在却过分地将精力集中在座位的摆放、讲话的顺序、会后的酒席等。
第二,把应该复杂的会议简单化。比如,许多会议都采取集中听取报告、混合审议报告的方式。但是,把多个报告混合在一起审议,参会人员就很难把握重点,审议的质量自然难以保证。另外,现在许多参会者的发言也变得格式化,一般先评功摆好一番,再谈论一些与自己利益相关的问题。
哪类会议存在会风问题多?
目前哪类会议存在的会风问题较多?调查中,排在第一位的是政府会议(75.1%)。接下来依次为:单位会议(65.0%)、部门会议(47.9%)、学术会议(47.2%)、商业会议(25.6%)、国际会议(15.2%)等。
“政府与公众关系最密切,政府会议的问题当然最受关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郎佩娟教授说。
近日,在国务院召开第四次廉政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提出,要进一步减少会议和文件。会议经费预算要单列,并严加控制。未经批准,不得以政府或部门名义使用财政资金举办各类论坛、研讨会。严格控制以政府或部门名义举办或参与举办国际会议等。近年来,全国各地政府针对会议问题的文件、措施也不断出台。
“各级政府已经在探索如何转变会风,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总体而言,彻底转变会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郎佩娟表示,当前会风反映出的是官本位、形式主义、缺乏行政成本意识等缺点。各级政府必须首先意识到不足,才能努力塑造良好的行政文化。
蒋璟萍认为,想要彻底解决会议问题,党政部门首先应该做好表率,运用现代管理手段和信息技术,提高会议的效率;同时,也要学习其他国家先进的会议管理经验。“1876年,亨利·马丁·罗伯特撰写并出版了《议事规则袖珍手册》(后称《罗伯特议事规则》——编者注)。该书确立了一套完整且合理的会议制度与讨论规则。它对当前我国改进会议仍具有一定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