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19岁战友牺牲沙场 越战老兵坚持30年寻遗骸(图)

2011年04月18日 19:55 来源:北京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19岁战友牺牲沙场 越战老兵坚持30年寻遗骸(图)
    广西宁明爱甸中越边境我方最前沿的400主权高地上,李如意对着弟弟牺牲的方向放声悲泣。
郭益民奔跑各地寻访战友,他的留言簿早已被翻看得“支离破碎”。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清明时节,在广西南宁火车站出站的人流中,一位消瘦黑矮,发丝灰白,胸带刻有“越战老兵”标牌的老人格外引人注意。他虽一只眼睛失明,但整个人却透着干练——他就是老兵郭益民。老郭这次是专程陪当年烈士李保良的家属到广西扫墓的。32年前那场自卫反击战中,年仅19岁的河南济源籍战士李保良为国捐躯战死他乡,32年之后抚养他的两个姐姐第一回来到南疆看弟弟。而老郭本人,为了寻找烈士遗骸,也已经记不清是多少次回到广西了。

  一诺千钧

  1979年,在济源下乡的21岁知青郭义明(郭益民曾用名)和19岁的本地青年李保良同时参军入伍。当时,中越边境形势严峻,战事一触即发。

  1月4日,新兵郭义明和李保良随部队开赴广西前线,开始了紧张艰苦的战前训练,两人在连队的岗位一样——重机枪副射手。

  本是同乡,又对脾气,年轻的郭义明和李保良很快成了新兵连里最要好的朋友。后来,两人所在机枪连战前整编拆分到各个步兵连,见面的机会逐渐减少,直到当年3月1日,已经入越作战的两人在一天早晨领取干粮时意外地再次相遇。但重逢的机会是如此短暂甚至连多说几句话的时间都没有……

  “我要是死了,你要把我想办法弄回家去。”

  他们在短暂的交谈中作出了“生死约定”,郭益民记得当时哥俩儿的语气“很平静”。然而他万万想不到,这真成了两人的诀别。10天后的3月11日夜,在掩护主力部队撤离战场时,李保良牺牲,时年19岁。

  矢志不渝

  现在的中越边境,硝烟早已散尽,边境贸易如火如荼,再不是老郭他们出征时的模样。

  南疆,这片烈士们曾经洒下热血的红土地上,如今正描绘着中越两国共谋经济发展的蓝图。战争,在新一代脑海里早已经回归到影视文学作品中。

  然而郭益民却没法将往事释怀。“亲爱的战友,我寻你好久……可知我这些年的隐忧,没把你背回放进灵柩。无论有什么理由,也该让你长眠在自家村口。如果我的承诺不能成就,纵使到死我也不会善罢甘休……”这些摘自老兵张红亚有感郭益民事迹而作的《战友:我要背你回家》的诗句字字情真意切,郭益民也用他的执着甚至有些执拗诠释着“信义”二字的内涵。

  高地悲声

  原本按老郭的性子,在没完成心愿之前,他不想联系李保良的家属,原因很简单,用他的话说就是“没法面对”。但机缘巧合,一段电视台拍到他寻访战友的新闻报道正巧被李保良同村乡亲看到,于是李家方才知道多年后仍有战友在寻找自己的亲人,也才知道自己的亲人当年并未回到祖国。

  于是,这个细雨染绿南疆青山的季节。已经年过花甲,抚养保良长大(李保良自幼丧母)的二姐李凤清和同样年届六旬的三姐李如意,还有当年亲自送哥哥上大队入伍的小弟李有良在郭益民的陪伴下踏上了南下的列车。

  蒿草高密,险峻陡峭,在当年战场——400高地主峰之上,亲人遥望异国,难抑内心的悲痛。(刘航)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马学玲】
    ----- 社会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