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5年的沉寂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凉城县岱海 湖北侧的岱海人家休闲俱乐部(下称“岱海人家”)重新喧闹起来。
4月5日下午,“岱海人家”闲置 多年的15栋别墅重新进行内部装修。与此同时,新规划的“京能集团培训中心仿真 机培训楼”在别墅区最北端开始动工。
在施工现场记者看到,挖掘机 挖开的众多地基深坑浸满了水,空旷的别墅区里,水滩与芦苇焚烧后留下的黑色印迹随处可见。别墅区向南约1公里就是内蒙古三大内陆湖之一的岱海湖。
占地200余亩的“岱海人家”,建成于2006年,由内蒙古岱海保护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下称“岱海建发”)投资,位置正好居于岱海湖泊湿地自然保护区范围之内。
蹊跷的是,按照国家湿地保护相关规定,2005年尚属湿地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域范围的上述地块,如何会建起15栋别墅?而时隔多年,别墅并未取缔,却又开始了新项目的建设。
4月5日,《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专程前往内蒙古凉城县调查。
15栋别墅的前世今生
从凉城县县城出发,沿着102省道向东北前行约15公里,在三苏木乡附近依次分布着岱海旅游中心、岱海温泉酒店、岱海温泉城等旅游服务设施。由15幢独栋别墅组成的“岱海人家”也位于这个旅游度假区范围。
上述旅游配套项目均由北京能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京能集团”)旗下的岱海建发投资建设。在岱海湖的南侧,京能集团的另一个主业项目——内蒙古岱海发电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岱海电厂”)与岱海旅游度假区隔湖相望。
作为京能集团控股的两家公司,岱海电厂与岱海建发每年对凉城县的财政贡献率超过50%,当之无愧成为凉城县的龙头与支柱,当地政府也对两家公司给予了全力支持。
岱海电厂2003年开工建设,岱海建发次年成立。两家公司的落地 后来被许多媒体称为“岱海模式”。而这个模式的核心是,京能集团建设电厂的同时实施了岱海区域旅游开发,将能源产业与生态旅游“捆绑”发展,才得以快速带动岱海旅游业的兴起。
岱海建发总经理工作部部长杨麒表示:“发展岱海旅游业是当年建电厂的附加条件,我们作为旅游项目实施单位,每年至少为此亏损3000多万。”
《中国经济周刊》了解到,岱海建发由京能集团、岱海电厂及凉城县环海公司三方组建,其中控股方京能集团出资2亿元,持股52.6%。代表凉城县政府的出资方环海公司以滑雪场、文化苑、温泉城、岱海人家四宗土地折价3456万元入股,持股9%。
“2005年动工兴建的‘岱海人家’,15栋别墅一共投入了6000余万,最初启用了其中的9栋,准备做分时度假。但2007、2008两年赔得一塌糊涂,就停了下来,思考新的方向。”杨麒向记者介绍当时的情况。
凉城县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干部却有不同说法:“当年好像是要建高尔夫 项目,但由于没有获批,所以建了别墅就放下了。”
元山子大队东永乐村位于别墅区对面,当年因占地问题与岱海建发有过接触的村支部书记穆云娃记得,当年岱海建发准备建200栋别墅,占地规模1000多亩,后来不知什么原因没建那么多。
出于盘活闲置资产的考虑,岱海建发在别墅区闲置多年之后,终于有了下一步的处置办法——投资9000万元将原有的15栋别墅重新装修,建成15栋单体宿舍,并新建仿真机培训楼一栋,作为京能集团培训中心。
记者采访期间,仿真机培训楼已开始了紧锣密鼓的施工建设。
湿地玄机
作为自治区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岱海湿地同时也被纳入国家重要湿地名录。
2004年,国务院办公厅曾专门下发“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明确指出“凡是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和国家重要湿地名录,以及位于自然保护区内的自然湿地,一律禁止开垦占用或随意改变用途”。2007年9月1日实施的《内蒙古自治区湿地保护条例》中,亦有类似表述。
内蒙古自治区湿地保护中心主任张宏表示:“在湿地自然保护区核心区,除军事国防所需,绝对不允许建设任何项目。”
“岱海人家”是否踏入了“雷区”?
“肯定是合法的!”岱海建发杨麒部长语气坚决,“原来应该是湿地保护区,当年政府做了很多工作,好像用其他地方进行了置换。”
杨麒所说的“合法”是指岱海建发取得了该宗土地的《国有土地使用权证》,以及15栋别墅都已办妥《房屋所有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