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盘点五一假期网络热词:职场“过劳”现象引关注

2011年05月02日 16:46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五一小长假期间,职场“过劳”现象再次引起网民广泛关注;5月1日起,《刑法修正案(八)》和修改后的《道路交通安全法》正式施行,“醉驾入刑”让网民对根治“酒驾”有了众多期待;此外,同日起正式推行的“公共场所禁烟”、“一房一价”等也引发网民热议。

  【热词一】“过劳”

  (热度)百度新闻搜索5万多条新闻。

  在近期接连发生“普华永道25岁女硕士疑过劳死”、“上海一27岁房产中介经理疑过劳猝死”等事件的背景下,职场“过劳”现象在五一节期间再次引起网民广泛关注。

  (网言网语)网民“未来”说,五一期间我不能休息了,必须要坚守工作岗位,有时还要加班到深夜。虽然知道自己“过劳”了,但现在城市生活压力这么大,只能多工作、多赚钱来养家糊口了。网民“silvermoon”说,除了大公司白领外,就连我们这些小文员也很累,一个月虽然工资不高,但光加晚班就有十天,周末也要根据客户要求才能休息。

  (记者点评)工作竞争压力大确实让“过度加班文化”大量存在。应该看到,“过度加班”现象的出现,暴露出我国劳动执法监察的缺位,也暴露出部分用人单位“以人为本”理念的缺失。让每一位员工享有充分的休息权、健康权、生命权,快快乐乐、精力充沛地开展每一天的工作,值得全社会来共同努力推动。

  【热词二】“醉驾入刑”

  (热度)百度新闻搜索约2万条新闻。

  5月1日起,备受关注的《刑法修正案(八)》和修改后的《道路交通安全法》正式施行。自今年“五一”小长假开始,司机将为自己的酒后驾车行为付出“罪与罚”的代价。目前,北京、四川、山东等地已经在全国查获了首批新法实施后的醉酒驾驶者,这些“以身试法”者将因涉嫌危险驾驶罪受到严惩。

  (网言网语)一新浪网民说,为了家人幸福,也为了自己的快乐,这样好的做法要维持下去,我对“醉驾入刑”大力支持。一网易网民说,太好了,这样的法律早就该施行了。不过我觉得处罚力度还是轻了,对醉酒驾驶的应该从重、从严打击,因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

  (记者点评)“醉驾入刑”提高了驾驶者的违法成本,有效震慑了醉酒驾驶者,无疑将有效治理“酒驾”。然而,仅靠法律处罚来“堵”还远远不够,只有同时辅之以“疏”,提高国民交通安全法制观念、安全意识和文明素质,并将打击“酒驾”的“关口”前移至家庭、单位、娱乐场所等,在全社会树立起“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的思想观念,才是治本之策。

  【热词三】“公共场所禁烟”

  (热度)百度新闻搜索约5万条新闻。

  5月1日,《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正式实施,明确规定“室内公共场所禁烟”。我国不少地方在公共场所的醒目位置张贴了禁烟标识,一些服务机构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宣传活动。

  (网言网语)网民“zhourui”说,支持全面禁烟,希望这次立法能够有好的效果。网友“冬去春来216”说,要做到违规必罚,无人执法的场所,应追究领导人的责任。开始不严,以后再纠正就难了。

  (记者点评)“室内公共场所禁烟”在《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得到进一步明确,为我国控烟行动开了个好头。不过,要想真正实现这一目标,相关的配套政策必须及时“跟上”。比如,如果发现有人在室内公共场所吸烟,该向哪个部门举报?如何及时取证?又该如何处罚?如果没有相关的后续政策,这样好的“禁烟令”可能会沦为一纸空文。

  【热词四】“一房一价”

  (热度)百度新闻搜索约2万条新闻。

  5月1日起,根据发展改革委3月份发布的《商品房销售明码标价规定》,全国各地的商品房销售实行一套一标价,并明确公示代收代办收费和物业服务收费,商品房经营者不得在标价之外加收任何未标明的费用。随着新政策的正式启动,以往同样一套商品房在几天之内连续涨价的情况很可能会成为历史。

  (网言网语)网民“大海”说,一房一价是好事,但在县级城市谁去抓这项工作的落实呢?如果规定一房一价,但不去抓落实,等于零。网民“心语”说,我觉得任何一种商品的价格主要都是供求关系决定的,控制起来很难。与其抱怨房价过高,不如群策群力一起想办法解决。

  (记者点评)发展改革委要求“明码标价”销售商品房,对规范房地产销售、打击“捂盘惜售”无疑将起到积极的作用。不过,这一政策到底能从多大程度上抑制房价,还有待观察。发展改革委出台“一房一价”这一规定,其初衷在于进一步规范房地产行业、让房价更透明。因此,要想实现防止房价过快上涨的目标,仅凭“一房一价”政策还远远不够,仍需大力兴建保障性住房、打击非法房地产交易行为等多管齐下。(“中国网事”记者 潘林青)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邓永胜】
    ----- 社会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