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贵州“鸟巢村”村民爱鸟情笃 身挡猎枪救幼鸟(图)

2011年05月03日 11:18 来源:贵州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贵州“鸟巢村”村民爱鸟情笃身挡猎枪救幼鸟(图)
房前屋后有鸟儿漫步
村里醒目的环保标语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威宁自治县草海边上有这样一座小村庄,当地人称之为草海村白家咀子。

  多年来,村民们自觉保护前来村子里筑巢安家的鸟类,从不曾动过鸟巢。数十年后,村子里的鸟巢越来越多,偶有外来偷猎者入侵,村里耄耋老人却以身护鸟……

  在草海边上,他们在用责任与爱心年复一年地演绎着一百个鸟巢与一座村庄的生态传奇故事。

  【爱鸟】源于一场自然灾害

  在这座有着200户,全部为祖姓人家的村子里,一棵棵高耸入云的攀枝树掩映着一栋栋低矮的平房;在平房周围,一个个用攀枝树枝垒砌而成的精致鸟巢随处可见,一棵树上少则两三个,多的一棵树上鸟巢数量竟达五至六个。

  粗略数了一下,这样的鸟巢在村子中有上百个,鸟巢离民房最近的却不到10米的距离。因为春天的到来,美丽的鹭鸶、喜鹊、还有一些不知名的鸟儿,纷纷在绿叶繁枝间筑巢、喂食、蹁跹起舞。

  然而,今年50岁的村民祖大富却告诉笔者一件让人匪夷所思的事。

  40多年前,由于村民们不知道保护生态环境,私自放干海水、围海囤地、随意砍伐草海边上的树木。

  那年春天的一个夜里,草海境内突然降了一场冰雹,足有一尺多厚,鸡蛋大的冰雹把村民们的房屋砸穿砸坏无数。

  一夜之间,村民们发现,村子边原本成群结队的黑颈鹤、喜鹊和其他鸟类都不见了踪影,新播种下的洋芋种也因冰雹的突然来袭而冻坏在地里。

  冰雹持续了近半个月才完全融化掉。

  这一年,草海村的农作物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减产,也是这一年,草海村鸟类的踪影几乎绝迹。

  此后,村民开始悉心爱护鸟类,鸟儿又来筑巢安家,村子也再没下过冰雹。

  【护鸟】耄耋老人身挡猎枪

  经历了这场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草海村的村民们才逐渐意识到,是大家对草海的随意破坏带来了巨大灾难。

  村民们一致认为,有鹭鸶愿意前来生活的地方,就不会遭冰雹等自然灾害袭击。

  于是,大家积极动手,重新退耕还湖、蓄水入海、植树造林。

  从那以后,草海周围就再也没有发生过冰雹灾害。

  草海村的村民们用当地方言称鹭鸶为“干老怪”。于是,鹭鸶也成了大家心目中的“神圣之鸟”。

  1991年的一天夜里,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

  那一夜,劳动了一天的村民们早早地进入了梦乡。几名不知从哪里来的外地人,趁着茫茫夜色的掩护悄悄潜入村子里,偷偷爬到树上去抓鹭鸶幼鸟和掏鸟蛋。

  突如其来的不速之客入侵,把树林子里的成年鹭鸶全部惊飞了起来,并发出尖锐的鸣叫声,在寂静的夜里尤为刺耳。

  一位名叫祖正文的80岁老人听到鹭鸶在夜里集体凄鸣,感到很异常。于是,披上外衣并点上油灯出门来查看。

  眼前偷猎者的卑劣行径把老人激怒了,老人大声训斥那些偷猎者,村民们听到喊声也纷纷爬起床来探个究竟。

  “眼前的一幕却把我惊呆了,祖正文老人正扶着梯子颤巍巍地爬到那棵高高的攀枝树上,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偷猎者的枪,以保护树上的幼鸟免受伤害。”祖大富激动地回忆着说。

  在村民们的拼死保护和反对下,偷猎者狼狈地跳下树来,逃也似地消失在茫茫夜色中了。

  关于村子里的鸟,草海镇副镇长杨承东讲述了一个故事。

  2000年,还在威宁三中任教的杨承东,在一次课外活动中,带领本班学生深入草海周边村子去采风。

  途中,他们偶遇一位六旬老太太,手中抱着一只鹭鸶急匆匆地往家里赶。

  杨承东以为是哪家淘气的娃娃抓来的,于是准备用50元钱把鹭鸶买回来放生。

  老太太告诉杨承东,这是她在自家庄稼地里捡到的。看到鸟受伤后,她便抱回家去喂养,无论如何也不肯卖。

  一个月后,当杨承东再带领学生来到村里去查看那只受伤鹭鸶的时候才发现,这次鹭鸶不但伤好了,还召唤来了其他同伴,并在老太太家房前不远的树上筑了巢。

  【救鸟】人鸟情缘难舍难分

  近百年来,村子里的人们与鸟类和谐共生,共享这美丽草海湖畔这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

  平时顽皮的孩子在学校老师和家人们的教育和影响之下,几乎没有孩子会爬到树上去掏鸟蛋,用弹弓打鸟。

  草海镇白马中学,老师们正在上课。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整齐划一地朗诵着“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古诗句,朗朗的读书声在草海湖畔的晨雾中,与草海人鸟和谐的自然景观相得益彰,随海风传得好远好远……

  在该校,平时开班会课时都经常开成了环保课,老师们嘱咐孩子们,要学会从小保护好草海湖畔的一草一木、一鸟一兽、一虾一鱼。

  事实证明,孩子们从小确实都形成了爱鸟护鸟的好习惯。

  在草海村,孩子们放学后或周末空闲时间,要么帮助大人们挖地、给白菜浇水、放牛,要么常常用自制的木轮车在村子里的水泥路上骑着自娱自乐,却从来没有孩子会去伤害头顶上飞来飞去的鹭鸶、喜鹊、灰鹤、黑颈鹤……

  2006年12月份,一只黑颈鹤不知道什么原因飞落在村民祖启鸿家的院坝子里。他走过去捡起来才发现,这只黑颈鹤的左边翅膀不知被什么动物咬伤,羽毛掉落了一地。于是,祖启鸿想也不想就把这只受伤的黑颈鹤抱回屋里,用草药包扎,用小鱼虾和剁碎的洋芋粒喂它。

  半月过后,祖启鸿把黑颈鹤送到了海对面的草海保护站,并亲手交给了保护站的工作人员。等他从保护站走出来时却发现,这只黑颈鹤也跟着他走出来了。

  “等我慢慢撑着小船回到家,才发现那只黑颈鹤早已站在我家旁边的树上,到了天黑还不肯独自离去。”祖启鸿说。

  那时常常有外人笑话祖启鸿傻,没娶老婆却天天拿一只黑颈鹤当成自己的妻儿一般赡养。

  每每听到这些话,祖启鸿不但不生气心里还美滋滋的。这只不远万里从北方飞来的黑颈鹤,能那么凑巧地降落在自家门前,这本身就是一种难以言说的缘分。

  【盼鸟】人与鸟的美丽约会

  在草海村白家咀子,在这座仅有740多人居住的村子里。每年农历九月九重阳节到来之时,便会有成群的黑颈鹤飞抵村子旁边的浅滩里来越冬。

  在海水全部冰封的天气里,黑颈鹤会从海子里飞到庄稼地里来拣食农民们的白菜叶子和苜蓿种子。

  每每这个时节,却从来没有哪家会去驱赶这些鸟儿的恶意“破坏”。

  偶有人家在地旁插些塑料布条或做些稻草人,以吓唬吓唬这些贪嘴的鸟儿。但鸟儿们似乎并不害怕,每年因鸟的啄食庄稼也损失不少。

  现年50多岁的草海胡叶林观测点的义务护鸟员臧尔军,可是草海“黑颈鹤的守护明星”。

  说起黑颈鹤的故事,老臧如数家珍。

  在老臧眼里,这些黑颈鹤仿佛就是自己孩子,哪天飞来了多少只,哪天又迁走了多少,哪几只是“一家三口”,他都记得一清二楚。

  今年1月,贵州省部分地市遭受特大雪凝灾害袭击,威宁自治县成为全省受灾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草海湖面冰封就足足有两厘米。

  但在草海自然保护区内,在臧尔军的影响和带领下,草海各村的村民们都积极自觉地行动起来,每天起早摸黑地背上背篓带上自家种的玉米,采取破冰投食、追踪保护等方式,义务投工投放玉米数千斤,确保了今年在草海越冬的10万余只候鸟得以安全度过严冬。

  据草海管理办公室反馈,今年雪凝灾害期间,草海自然保护区内没有一只鸟因冻饿受伤而死。

  草海村里的人家平时主要靠种植白菜、洋芋、包谷等农产品拿去集市上卖,以前偶有少数人家也会猎些鸟到集市上去,以换取些许生活所用的柴米油盐钱。

  自从1992年草海由省级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后,尽管有些村民依然还很困难,却再也没有人猎鸟拿去集市上卖了。

  “草海,那是我们威宁人的脸面和名片啊!保护鸟类其实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家园。”村里的干部动情地说。

  近年来随着草海生态环境的逐渐改善,农民们爱鸟护鸟的意识在逐步提高,目前每年前来草海越冬的鸟类已由10年前的100余种增至200多种,数量由5万只左右增至10余万只。

  其中,在草海越冬的黑颈鹤就始终保持在1000只以上,今年已经达到了1200多只,占全国黑颈鹤总数量的一半以上。

  这是一串令人惊喜和自豪的数字。

  在草海,当地人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早不过三月三,晚不过九月九”。意思是说:黑颈鹤前来草海越冬的时间,最晚不会超过农历九月初九;而离开草海前往甘肃青海三江源的时间,最迟不会超过农历三月初三,就会全部迁走。

  没有黑颈鹤的日子里,草海边上的人们往往感觉到似乎少了点什么

  这是草海人与候鸟们的美丽约会。现在前来草海安家落户的留鸟也越来越多。

  因为有爱心与鸟鸣的存在,这个草海边上的小村庄其实并不显得寂寞,反而更加热闹了。

  为了减轻对草海生态资源的破坏,同时对草海周边村民进行长期有效的扶贫,1993年,省环保局、草海管理局与国际鹤类基金会和国际渐进组织合作实施“社区为基础的自然保护与社区发展并进策略”,经过多年的自我发展和积累,成为推进草海保护区人鸟和谐的重要经济纽带,并显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而该项目的实施,也提高了周边村民的环保意识,于是,便有了这个故事。(文/图 杨文斌)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志刚】
    ----- 社会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