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启动新时代的青年,尤其是草根阶层的创业成功的钥匙,除了传统教科书所讲的培育企业家素质和精神以外,更重要的在于创造一个“机会公平”的创业环境,一个日趋完备的市场制度体系,一个鼓励创业的激励体系
时势提供了哪些成功机遇
尽管各个领域的成功人士都大有人在,经济或商业领域却是上演了最多的成功人士的传奇故事的地方。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因为其他领域(如从事学术生涯或从政)的成功主要是基于长期的渐进积累的阶梯攀登模式,与之相比,商业领域却有可能短时间暴富;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的改革、尤其是早期的改革,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而经济改革带来了大量的成功机遇。
尽管在商业领域成功与否与个人的基本素质有关,但改革开放以来商业上的成功说明的主要还是“时势造英雄”的道理。时势不同,个人成功所需要的个人素质的类型也不同。只有那些顺应了时势的人,才能获得成功。那么,时势到底为人们提供了哪些成功的机遇呢?
简略地说,人们经商面临两种机遇:常规机遇与非常规机遇。常规机遇是普遍存在的机遇,而非常规机遇是在特定时期或特定的位置才获得的机遇。我们所看到的商业领域的许多成功人士,主要靠的就是非常规机遇。所以,时势之所以能造英雄,不是因为时势提供了常规机遇,而是因为时势提供了非常规机遇。非常规机遇则包括转型机遇与结构机遇两类。
谁能抢占转型机遇的先机
所谓转型机遇,指的是伴随经济体制的转型而出现的历史性机遇。通俗地说,经济体制转型意味着“重新洗牌”,这对于那些原先处于不利地位或底层地位的人(如:边缘人)来说,就是一个“翻身”的机遇。转型机遇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国家对某些经济领域的政策扶持与政策偏好所造成的历史性机遇。例如,八十年代对股市的政策扶持创造了股市里许多一夜暴富的神话。从2003年到2010年,国家在住房领域上的政策偏好,不但为房地产开发商带来黄金时期,而且也为“炒房客”创造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第二,制度漏洞或制度短板所造成的历史性机遇。由于经济体制的转型需要一个过程,在旧的制度废除的同时,新的制度体系可能存在漏洞或短板,它的完善需要时间,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制度与制度之间可能存在不衔接、不配套,甚至相互冲突的地方,这就为机会主义者留下了制度缝隙,造成可乘之机,对这些制度缝隙的利用使他们迅速致富。不可否认,在转型时期,结构机遇也存在着(例如:80年代的“官倒”或今日的“贪官”),并与转型机遇交织在一起。但总起来说,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前30年,转型机遇占据主导地位。
转型机遇之所以是历史性的,是因为它不可能长期存在。转型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国家的新政策的试验过程,而政策试验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试错过程,从发生错误到纠正错误是需要时间的,这段时间就是试错与纠错之间的时间差。这一时间差为人们造成了历史性机遇,抓住了这一机遇,就可能迅速获得成功;相反,未能抓住这以机遇,就可能被社会所抛离,甚至一步错,步步错。以住房为例,在2003到2009年没有买房的人,可能就永远也买不起房了,因为房价与这些人的心理价位愈行愈远。而愈演愈烈的通货膨胀,又进一步“蒸发”了他们存在银行的存款的含金量。
或许人们会说,在充满转型机遇的时期获得经商的成功是纯属运气。例如,许多没有什么文化水平的草根人士一跃成为家财万贯的大老板(如:黄光裕)。一些人还对此感到不服气。但是,“运气”的说法并不准确。转型机遇期的成功同样需要某种特定的个人素质,例如,敢于冒险,敢于承担风险,敢于试错;善于捕捉机遇,善于学习,适应能力超强,等等。在这个时期,文凭或教育水平固然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能够迅速摆脱在旧体制下形成的固有思维、观念、习惯和心态。因为只有摆脱了旧体制对人的思维和观念的束缚,才善于抓住转型机遇。这正是为什么在经商领域获得成功的人士中,有许多是来自草根阶层的原因。这些人处于体制外或体制的边缘,一方面,他们没有“体制内”的人所具有的生活保障,因此没有退路,敢于背水一搏,不会像“体制内”的人那样,患得患失,进退失据;另一方面,他们也没有体制和体制内的僵化思维带给他们的束缚,因此反而比“体制内”的人更能抢占转型机遇的先机,在“体制外”开辟一片天地,并因此获得成功。
结构机遇出现草根成功之梦艰难
然而,随着在经济改革中形成的新实践模式走向制度化,同时也随着经济改革的步伐的变慢,转型机遇正在逐步减少,越来越多的机遇不是来自于转型机遇,而是来自结构机遇。
所谓结构机遇,指的是与结构位置相联系的机遇。结构机遇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它来源于权力结构。例如,国有垄断性企业,就是国家权力安排的结果。另一方面,它来源于“先占效应”。那些在早期抢占先机,把转型机遇所提供的“地盘”瓜分完毕的资本集团,已经占有了经商的制高点,并力图维持赢者通吃的格局。不论是由于上述哪个方面,那些在改革开放中获得好处或成功的集团或部门,正在把他们的既得利益制度化,与此同时,他们也在建立更高的准入门槛,限制其他人进来分享或竞争他们所获得的既得利益。正如那些挤上了公交车的人希望赶快关上门,不让其他乘客上来一样。这些“门槛”主要包括如下几种:第一,垄断制度门槛。通过制度授权的垄断地位来享受独得的结构机遇,如:国有垄断企业。第二,资本门槛。大资本可以借助资本的优势而攫取市场的大部分机遇,并通过与权力的结盟而攫取来自政府部门的机遇,并因此把小资本挤到边缘位置。第三,技术门槛。通过垄断核心技术来获得市场机遇。简言之,在结构机遇的格局中,那些处于既得利益部门或集团中的人,可以凭借其特殊位置,得到更多的资源和机遇。与之相比,那些在结构位置中处于不利地位的人,或刚刚开始创业的人,面临准入门槛和创业成本提高的问题。因此,他们所能得到的只是常规机遇,而很难得到非常规机遇(结构机遇)。仅凭常规机遇,要在商业领域获得成功,并非不可能,但往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去积累与奋斗。
在结构机遇取代转型机遇成为时代的主要机遇类型的情况下,今日的草根阶层便很难重温昨日草根阶层的成功之梦。于是,我们发现,在今日的年轻人中,创业的激情在衰减,而通过竞争挤入那些功成名就或位置优越的大企业,包括国有垄断型企业,正成为许多青年的首选。或许有人会谴责今日青年创业精神的下降,但这种谴责有失公允。当某些社会的机遇(如:银行贷款等)越来越向少数处于优越或垄断地位的少数集团倾斜的时候,草根阶层的创业空间便十分有限。在创业成本提高、创业环境不确定、创业风险加大的情况下,草根阶层越来越难获得创业所必须的启动资本和条件,他们对抗市场风险的能力也越来越弱。因此,放弃创业,未尝不是个人的理性选择的结果。
因此,要启动新时代的青年,尤其是草根阶层的创业成功的钥匙,除了传统教科书所讲的培育企业家素质和精神以外,更重要的在于创造一个“机会公平”的创业环境,一个日趋完备的市场制度体系,一个鼓励创业的激励体系。尤其是在高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大量机遇来源于技术革命和创意革命所提供的商机,只要我们的创业环境变得更为合理,未尝不能看到新的创业潮的涌动,未尝不能重温昨日草根阶层的创业成功之梦。
(人民论坛 作者为中山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