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我们如何倾诉对父母的爱?借着母亲节的契机,上海师范大学织“围脖”感恩父母的行动给出了精彩的答案。在母亲节感恩短语的征集活动中,记者看到了学生们的各种表达,有的直白而炙热,有的含蓄而深沉。或书写在粉嫩色彩的信纸上,或铺展在“爱心”包围的卡片中。还有更多的学生将感恩的对象从母亲扩展到了整个家庭,即使是素不相识的旁人,也被深深地打动了。
看到子女们细心雕琢的肺腑之言,一些父母喜极而泣。不少父母还特地戴上老花镜,用颤抖而略显笨拙的双手写下回应。“收到女儿的祝福短语很意外,也很开心。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到你的成长和进步。爸爸妈妈为你感到骄傲,永远爱你!”广播电视新闻专业09级学生肖书瑶的母亲说。
在上师大团委针对此次活动的前提调研中,老师们发现,“90后”的学生与父母之间存在着不少沟通障碍。“这种沟通障碍不仅是孩子跟父母的,也是父母跟孩子的。”上师大团委书记戴冰说,“孩子步入大学以后日渐独立,却也因为住校等因素和父母越发疏远。个性强的‘90后’,即使心里存着对父母的感情,也往往难以启齿。‘60后’父母由于时代特点,也缺乏对孩子教育和沟通的有效手段。”
所以上师大的活动团队设计了“窝窝”短信转发平台,希望通过“窝窝”这个虚拟人物,架起孩子与父母之间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只要写下你想说的话和父母亲的电话,‘窝窝’就会第一时间代为转达。”戴冰说。
于是,在“窝窝”的带领下,记者发现了感恩活动背后不少感人的故事。金融学院经济系10级学生诸一帆是个内向的男生。“从初中开始,父母就把我寄放在舅舅家,自己去外地做生意了。每个月定期回来跟我吃一顿饭,给我些零花钱。”诸一帆曾怀疑自己是父母的负担,也一度怨恨他们——因为在他成长中的青春期、叛逆期,都没有跟父母在一起的太多回忆。
然而,会恨也是因为有爱。“我在学校里慢慢体会到做父母的艰辛。爸妈拼命赚钱,也是希望将来供我出国读书,有更好的生活条件。而我,则希望他们能多陪我,而不是程序性地嘘寒问暖。”诸一帆说,“所以,母亲节一大早,我给妈妈写了一条祝福语——您的爱或许从未懂得表达,但却依然在我心中。”
倔强的诸一帆没有告诉父母自己的举动,但“窝窝”却把这份敏感而真诚的心意送到了他妈妈身边。“儿子:你的留言我收到了!”母亲简短的回信让诸一帆纳闷。可从收到回信的那一天起,诸一帆发现,自己的“微博”日志,成为父亲每天关注的第一焦点;母亲隔三差五会打来电话,跟他长聊半个多小时。
很多学生正是在这个活动的鼓舞下,化解了与父母之间多年累积的“冰冻”。
美术学院08级的学生赵一腾曾经是一个听话、乖巧的孩子。但中学时代的他变得叛逆起来,加入同学组织的说唱乐队后,与父母的冷战也达到了顶峰。“最长时间两个多月没有跟我们说过一句像样的话。穿着打扮、言行举止什么都跟我们对着干,也不好好读书,那时候我真的觉得很失望。”
赵一腾并不是一个坏孩子,他只是坚持着自己的爱好,却忘记了与父母沟通。母亲节来临之际,他通过祝福短信告诉了妈妈自己的真实想法:“长大之后,我才发现年少时的自己太过自我。现在我会更多地考虑你们的感受,也希望你们真心支持我。”
看了这样的话,赵一腾的母亲释然了。“其实,我一直为他骄傲,只是总把他当作孩子,不忍心放手。他的短信让我意识到,儿子真的长大了,应该尊重他的选择,让他独立去走人生的路。他的真心话就是我母亲节最好的礼物!”(记者俞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