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震后三年一个草根NGO的成长之路:做公益会上瘾

2011年05月12日 09:26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在青藏高原上生长着一种普通花朵,杆细瓣小,看上去弱不禁风,可风愈狂,它身愈挺;雨越打,它叶愈翠;太阳愈暴晒,它开得愈灿烂。它是高原上生命力最顽强、且最普通的一种小花,这就是格桑花。

  如今,许多北川同胞将“中国心”志愿者服务队的青年志愿者喻为格桑花。在这个曾经一片废墟的地方,随处可见播撒爱心的“格桑花”。

  在“5·12”大地震发生后不久,重庆王欣、西安陈军、四川曹琨通过网络共同发起,迅速募集起了一大批志愿者奔赴灾区进行救援,“中国心”志愿者团队由此建立。

  团队依靠自己的力量,靠吃干粮,在北川任家坪办起了辅导班,解决了140余名小学生的读书问题。在没有通讯、交通不便的情况下。依靠志愿者徒步翻山、穿越森林,在邓家海元村的半山腰办起了邓家辅导班,学生达80人。

  来自绵阳的黄苹去年12月来到“中国心”志愿者服务站担任品质助学专员,在这之前她已经资助了一个孩子。当记者问到黄苹做志愿者会做多久的时候,她答道:“家里很同意我做这个工作,家中的负担也不重,有需要的话会一直做下去。”最后,她打趣道:“我们常说的一句话是,如果实在不行就嫁给‘中国心’好了。”

  当问到为什么会选择坚持做志愿者时,兰洋武说:“做公益是会上瘾的。”

  2009年年底,“中国心”志愿者团队正式注册成为北川羌文化传播中心,发展到今天,这个传播中心已经发展起了公益旅游、长期支教、慈善捐赠等多个项目。同时,“中国心”助学也已成为支持灾区教育的坚强后盾。截至2010年年底,“中国心”已资助北川、安县、三台贫困学生528人,帮助众多灾区的孩子走出了阴影,重返课堂。

  “5·12”地震后,据有关部门估计,各省市进入四川灾区服务的志愿者超过10万人,四川各地(包括灾区与非灾区)参与灾区服务的志愿者超过100万人,全国各地参与赈灾宣传、募捐、救灾物资搬运的志愿者超过1000万人。2008年9月之后,志愿者开始大量撤退,而2009年仍坚持在灾区的志愿者已经减少到不足万人。

  但汶川地震催生了很多草根NGO,他们不以经济利益为驱动,他们的原动力是志愿精神。不过他们大多数也没能获得法律的认可,大多数草根NGO由于资金、专业性等方面的限制,很难长期坚持和发展。

  对于一个草根团队来说,如何长久地生存下去是最基本的问题。“志愿者团队没有资金来源,如果它自身无法造血,怎么支撑团队发展,又怎么去帮助别人?” “中国心”的高思发队长说。

  2008年11月,“中国心”的账面上只剩下70多元,可是外界捐过来的一卡车越冬物资急于送到北川禹里,高队长只好自己垫上了3000多元运费。

  除了资金问题,团队专业化以及获得政府承认的问题都是草根NGO所必须考虑的。在高思发队长看来,不能获得政府承认,无法注册,团队就没有生存空间,组织募捐以及一些公益项目就不能顺利开展。华中科技大学 肖乐 贵州大学 裴江文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邓永胜】
    ----- 社会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