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户苏州的安徽芜湖人李绪文,19年锲而不舍寻子的故事经本报披露后,得到社会各界关注。昨天,记者获知最新进展:民政部下属的中国儿童福利和收养中心,省民政厅下属的江苏省涉外婚姻和涉外收养登记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江苏双涉中心”)均非常关注此事,并将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积极“搭桥”,联系当时的美国收养机构,转达李绪文夫妇寻找李祥的消息。
最新动态
省“双涉”中心已梳理档案 积极“架桥”找李祥
江苏双涉中心陈科长介绍,经媒体报道后,中心领导对李绪文一家寻找丢失孩子的事情非常重视,也非常想帮助这一家人。目前,他们已调了档案,对李祥的情况进行全面梳理,并首次获知了一些可能连生父母都不知道、更细节性的资料。
“根据《收养法》第22条,我们的确不能透露收养人的信息,这不仅是尊重收养人和孩子的意愿,尊重他们的隐私权,也涉及到国与国之间的法律问题。”陈科长提及,就算抛开法律层面的因素不说;于情的层面,作为中间机构,他们也不能只考虑生父母的感受,而不顾养父母的辛劳——孩子从9岁开始就被美国家庭收养,迄今16年来,美国家庭对这个来自不同国度孩子的关心、抚养和教育,也付出很多的心血。
他认为,最好的结果,是双方能够见上一面,将这么多年来的遭遇互诉一遍,并再验个DNA,然后再由李祥自己来决定是否相认。而为了这个结果,中心将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做最积极的努力。“这其实并非中心的分内之事,但从感情因素、人道主义因素,我们也会积极去做,并且有了进展也会及时通知你们媒体。”
记者了解到,省双涉中心近期已开始着手做联系的前期准备。陈科长介绍,下一步,他们将积极与资料记载的、当时的美国收养机构取得联系。“涉外收养有规定,要有专门的社工,对家庭进行跟踪,看孩子在美国家庭是否一切都好。不过这个不是无限期的。时隔这么多年,也不知道当时的机构还在不在,但不管怎么样,我们都会尽最大的努力去联系。再积极争取养父母和孩子的意见。”
另据记者了解,凡是涉外收养的儿童,最终都得通过民政部下属的中国儿童福利和收养中心确认和登记。前日,记者也打通该中心电话,有工作人员从个人角度接受记者咨询。这位人士说已看了本报报道,对李绪文一家遭遇非常同情,并提到,这种事情的确没有先例,比较罕见。该人士提了一个建议:李绪文如果实在想见李祥,可以将孩子在何处走失、父母的信息等内容写一封信,邮寄过来,“我们收到信后,将会查阅收养信息,联系国外的收养组织。通过联系国外的收养组织,就有可能找到李祥。”昨天,记者获知的最新进展是,相关材料已经向该中心发出,该中心也将于下周积极“搭桥”,并称会以自己的办法最大可能联系到李祥,将生父母在找寻他的信息传递到他。但记者也了解到,这一系列的“搭桥”的确需要时间和机缘。
父母态度
感谢各界帮助,“诉讼真的不是我们的本意”
得知了事情的最新进展,李绪文和他的代理人邓鹏都表示感谢和满意。“其实诉讼真的不是我们的本意,我们诉讼也不过是为了要地址,为了把我们找李祥的消息传递给他。我们对所有帮助过李祥的人都心存感激。”
昨晚,李绪文也希望通过本报表达自己对所有帮助、关心自己一家子的社会各界的谢意:“这么多年下来,孩子健健康康的,没有被拐走,还活着,我们就已经很宽慰了。更何况,还受到了很好的教育。”他还表示,本意不是想诉讼谁,要说愧疚的,最大的愧疚还是来自当时自己家人的大意和没见识。
邓鹏告诉记者,既然中国收养中心和江苏省双涉中心愿意积极“搭桥”寻李祥、传递生父母在找他的消息,这是最好的途径和解决方式。现在他们要做的,就是一面耐心等待中心的回音;一面积极通过民间途径再给李祥传递消息。
“你有没有想过,9岁就到了美国,文化差异很大;并且孩子小,一直以为是被遗弃,万一就算李祥知道了,还是不想认父母,怎么办?”记者提出了这个不少读者也很想知道、但不愿看到的问题。邓鹏说,这个问题,19年来,李绪文家里也想过很多次,“这个真是要靠天意的,随缘的。”他顿了一下,说,“他的父母亲曾告诉我,会尊重李祥的选择,并且永远等待,直到他们死的那一刻。然后,再由李祥的弟弟继续等。”
本报记者 马燕 刘璞
-律师说“诉讼依据”
亲生父母想知道子女下落是天经地义的
“如果到最后,非要走讼诉这条路,依据又是什么?”昨天,李绪文委托的寻子代理人、法律工作者邓鹏致电本报记者,说他注意到,这两天报道出来后有不少网友及同行表达了这样一种观点,“我作为委托人,想说说我的观点。”
邓鹏表示,如果最后起诉省涉外婚姻和涉外收养登记中心,这就是一个行政法的范畴,依据的是《行政法》和《行政诉讼法》以及相应的最高法的司法解释。“我们是以行政相对人的身份,主张和诉求的是要求省涉外婚姻和涉外收养登记中心有积极行政作为,行政法是一个控权法,我们认为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力的时候不能损害或减少到最低损害行政相对人的权益。现在这个事情已经侵害了李祥的血亲亲属的亲属权和知情权。”
“我们也保留我们要求核查李祥是不是通过法定程序被领养的权力。”邓鹏坦言,至于网上大家热烈讨论的隐私权,他的看法是:隐私权应该是相对的,比如妻子有权力知道丈夫的健康状况,大夫不得隐瞒,因为夫妻就是一组特定关系;同样,亲生父母要知道子女下落也是天经地义的,否则我们这个社会会变的恐怖和冷漠,现在许多丢失的孩子将永远找不到父母!
马燕 刘璞
-国内外媒体反响
美国华文媒体《侨报》报道“离奇寻子记”
美国华文媒体《侨报》5月11日在B3版根据转载本报“19年离奇寻子记”的报道,题目为《夫妇寻子19载 儿子拒认亲》。(图为《侨报》报道版面截图)
《侨报》以着力向读者提供迅速、客观、准确、公正的中国大陆新闻,在众多美国华文媒体中独树一帜,已成为美国发展最快和最有影响力的华文媒体。《侨报》这次基本全文转载本报,用了大半个版面的篇幅。 综 合
《珠江晚报》评论:福利院为何不愿成人之美?
本报“19年离奇寻子记”报道引发网友热议的同时,国内许多媒体也纷纷转载,并发出评论。《珠江晚报》昨日在A2版发表评论,提出“福利院为何不愿成人之美?”(图为《珠江晚报》版面截图),部分内容如下:
让人纳闷的是,这个聪明的孩子刚刚走失时尚能说出家乡的地址线索和父母的姓名(音),派出所和福利院为何不想方设法循着这些线索,将孩子送回父母身边?
既然在2007年,始终未放弃希望的李绪文夫妻找到了福利院,得知了儿子的下落,福利院为何不成人之美,为何不弥补过失,尽力为这失散的一家人搭起重聚的信息桥梁?
如今,惟愿通过这场令人唏嘘的官司,能让父母获取孩子的联系方式,也祝愿这家人破镜重圆后,长大了的孩子能解开心结,重新投向已然陌生的父母的怀抱,再次抚摸已然衰老的父母的面庞。纵然世事无常,别离有时,但父母与子女的血脉和爱是割不断的,只要还活着,只要还能说话,就没有什么误解和隔膜是不能打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