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河湾,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子,深藏于太行山中,隶属于(河北)井陉县北正乡。解放战争中,这里曾是刘伯承元帅率领抗日将士英勇杀敌的战场;建国后,这里又建起了水库、水电站,大力支援国家建设。如今,村子里的人们生活的平静安然。
为了让儿孙们记住村里曾经发生的故事,也为了让红色精神永远流传,张河湾一位六旬男子翟盛文,利用四五年的时间,自掏腰包5万多元,利用自家宅院,建起了一个“村史纪念馆”,希望子孙们能够永远铭记那个红色的战争年代、建设年代,给后代留下一点精神遗产。
在红色战斗故事中成长
翟盛文出生于1951年,巧的是,他的生日和党的生日是同一天,也是7月1日。
当时的张河湾村隶属于测鱼镇,是张河湾水库和张河湾水电站的所在地。张河湾因明末清初张氏家族迁此居住,又因村庄坐落在松溪河畔(现名甘陶河)水湾之处而得名。1692年,翟氏家族从山西平定迁入,至此居住达到300多年。
上世纪70年代,井陉连年大旱,百姓生活困难,石家庄地区也往这里送水送粮,进行救济。1976年9月,张河湾水库开始修建,张河湾村整体搬迁,从此归属北正乡。
在翟盛文小时候,常常听起父亲说起一些抗日故事,“石门阻击战”、“七亘突围战”,这些听起来激动人心的战争故事就曾经发生在他的家乡,让他听得很入神。
就是这些经典故事,陪伴着他度过了童年。而那些人、那些战争场景,也深深地刻在了他的脑海里。
2008年,他从工作单位退居二线,有了一些属于自己的时间。时间充裕后,童年时听说过的故事又开始浮现出来。“要是能将这些故事组织起来,保留下来,让大家经常能看得到,那挺好的。”
耗时4年,耗资5万多元
有了这个想法后,翟盛文开始利用空余时间搜集材料。为了重现当年的战争场景,他跑到山西平定县县志办挖掘材料,因为当年打仗的地方归属平定,后来才归属到井陉。后来他又到七亘村,找到当时经历过战争的老人们聊家常,请他们回忆当年艰苦的战争场面,详细记录下来,作为自己的参考。
为了考证村子历史,翟盛文费了不少心思。早在2007年的时候,他听说水库里边有块石碑,记录着张河湾村的一些历史记忆。于是,他自己拿出工资,请来乡亲们,挖了整整一天,将石碑寻找了出来,“以前挖过四五次,没有找到,那次终于找到了,非常兴奋。”
石碑上面记载着,“大清国山西督隶平定州张河湾村由不同人士在此居住……”,落款是“乾隆二十八年七月”,乾隆二十八年,也就是1763年。也就是说,至少在240多年前,就有了“张河湾”村这个村名。
经过几年的努力,翟盛文自费5万多元,基本上将资料收集完整。纪念馆没有馆址,就暂时将纪念馆设在了自己家里。
8000字“四言诗”记录红色年代
5月12日,记者跟随翟盛文来到张河湾村,来到了他苦心建立的村史纪念馆。
在翟盛文家老宅子的门口,一块“张河湾历史文化展馆”的灯箱牌非常醒目。走进小院,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干净、朴素。“平时就是我妹妹来这里打扫一下”,翟盛文说。
在正房的门口两侧,挂着一副对联,上联是:“展示国家建设辉煌成就”,下联是:“歌颂党的伟大光荣历史”。
走进房间,迎头就会看到墙上挂满了展牌,统一规格,一共39块。“这些都是花钱找人做的,展牌上的内容是我自己整理的。”这些展牌充分展现了井陉县人民在那个火热的年代,抗日杀敌以及建设国家的场面,资料翔实,多采用了当时的报章、县志的内容。
最令记者留意的是一些“四言诗”,每句四个字,构成通篇内容。四言诗共分9个部分,分别记载了村史、地貌、水库、电站、抗日、英雄人物等内容,读来朗朗上口。
“这些诗是我根据资料自己编写的,粗加工后再润色”,翟盛文说,四言诗一共8000多字,可以很好的展现纪念馆的主题,也会给来这里参观的人们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院子里还有几间偏房,将来可以设计成红色图书室、放映室,将搜集来的一些图书供人阅读,还可以放映一些视频资料”,翟盛文规划着纪念馆的将来。
翟盛文告诉记者:“其实张河湾只是太行老区的一个普通的村庄,希望通过纪念馆,能够让红色精神一代一代继承下去。也能够让后代子孙不忘家乡,不忘家乡的辉煌过去,更能脚踏实地建设好家乡的未来”。(燕赵都市报 记者 孙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