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种群数量年均减少6.4% 江豚成长江最后的豚类(图)(2)

2011年05月19日 09:30 来源:荆楚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专家呼吁长江全年禁渔

  2003年起,长江全面实施禁渔,禁渔期3个月。不过,王丁认为这一力度仍然不够,他呼吁长江全年禁渔,至少10年。

  曹文宣院士对此也持同样态度。他说,现在已具备全年禁渔的条件,政府可出台政策让渔业退出长江,以保护长江的鱼类种质资源库和生物多样性。据了解,我国淡水渔业产量已达3000万吨,长江捕捞量仅10万吨,经济效益可忽略不计。同时,长江上靠渔业为生的渔民数量也急剧减少,完全可由政府扶持转产。“拯救江豚只有最后15年!”王丁说,除了尽量减少对长江资源的掠取之外,我们还要建立更多的江豚迁地保护区。据水生所长期的野外考察,湖北洪湖的老湾故道、安徽铜陵的夹江、安徽安庆的西江、江苏镇江的金山湖、江苏扬州的廖家沟故道等,均可能适合建立江豚迁地保护区。同时,还需要进一步扩大人工饲养江豚的规模,以加强人工繁育的研究并对保护区群体进行调节和补充。

  长江是世界上生长着两种鲸类的两条河流之一。美丽的白鳍豚已离我们远去,被贴上“功能性灭绝”的标签。我们不希望看到,憨厚孤独的江豚也成为伤心往事,使长江变成“无豚”之江。

  据透露,即将出台的新版国家动物保护目录上,长江江豚将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升格为一级保护动物。

  “软释放”让江豚回归自然

  近日,中科院水生所联合石首天鹅洲白鳍豚国家自然保护区,首次对江豚实施了“软释放”,2只人工饲养的江豚从网箱中迁至天然围网。此举旨在逐步恢复江豚的野性,使其最终回归自然。

  “两头江豚均为雄性,一头四五岁,一头15岁,分别处于青少年和中老年。”王丁说,“软释放”指通过训练人工饲养的野生物种,让其逐步适应野外生活环境,最终回归自然。此次“软释放”属于这一过程的中间阶段,前期将江豚从人工饲养池搬到100平方米的江中网箱,中期迁至1万多平方米的天然围网,最后完全放归长江。

  为了训练江豚追捕食物的能力,研究人员会在围网中投放活鱼。活鱼开始被剪掉部分尾鳍,降低其运动能力,以便在人工环境中长大的江豚捕食,直至江豚完全具备野外捕食能力。

  王丁介绍,两头江豚将在围网中呆几个月,再释放至天鹅洲故道中。“软释放”是人工饲养江豚重回长江的重要一步,如果释放成功,将对江豚保护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链接

  杀死江豚的七大武器

  相比白鳍豚,江豚算是幸运的。它体积小,食量也小,而且繁殖能力比白鳍豚略强。江豚被长江渔民称为“江猪”,据说抓住它不吉利。江豚肉也不好吃,没什么经济价值。

  近些年来,江豚非自然死亡的事件频频见诸媒体。那么除了疾病和衰老之外,造成江豚意外死亡的原因都有哪些?水生所专家总结了7大主要因素。一、螺旋桨。江豚靠声呐系统定位,常被往来的船只搞得头昏脑胀,有的江豚因为躲闪不及,被螺旋桨打死。二、毒药。长江水体污染与人为投毒,不仅直接构成江豚死亡,也降低它们的繁殖能力。几年前,曾有地方为消灭血吸虫病大量撒药,因毒水流入长江,导致四五头江豚中毒死亡。三、炸药。渔民非法炸鱼,或航道淤滩暗礁爆破,常波及江豚。四、滚钩。滚钩是一种残忍的捕鱼工具,上千米的线布满尖锐的鱼钩。

  五、电打鱼。这也是一种不分青红皂白的通杀式捕鱼法,渔船后面拖一个渔网,一边电击一边捞,杀伤力极强。

  六、迷魂阵。这是长江上最厉害的捕鱼手段,特点是大小通吃,一个不留。七、食物缺乏。江豚处于长江食物链的最顶端,鱼是它的唯一食物。据了解,仅石首天鹅洲白鳍豚国家自然保护区的30多头江豚,每年要吃掉10万公斤的鱼。鱼类资源的严重匮乏,直接影响江豚种群的生存与繁衍。

  水生所专家表示,7种武器均属人类制造,可以说江豚现在面临的生存危机,多是人类活动的结果。保护江豚,人类首先得控制贪欲。

  最后一道防线

  ——走进中科院水生所白鳍豚馆

  东湖之滨的中科院水生所白鳍豚馆,一道铁门长期深锁,神秘而幽静。

  6只江豚的世界

  记者来到这里时,正值江豚们“开饭”的时候。

  训练员们刚刚走近,6头江豚顿时活跃起来。饲养员们口中的笛子无声地“响起”(只有江豚通过声呐才能捕捉到信号),江豚准确地找到自己的训练员,几个小脑袋纷纷露出水面。

  训练主管寇章兵告诉记者,目前白鳍豚馆的6头江豚,最大的“莹莹”是1996年入住的,在此生活了15年,已是垂暮之年。最新的“居民”是今年初刚从鄱阳湖引进的两“姐妹”,均只有一岁多。它们已经适应了人工饲养环境,对人的信任感和友好度逐渐增强,此前它们在长江中时,看见船就跑。

  江豚吃的是冰冻鱼,一日四餐,每头一餐要吃1公斤多。由于人工饲养条件下,江豚“饭来张口”,运动量相对野生环境少许多。“训练员不仅要保证江豚吃好,还要让它们玩好。”喂食之余需要训练江豚。记者看到,随着训练员手中的“指挥棒”起伏,江豚一个个腾空飞跃,溅起水花片片。白鳍豚馆像是一个江豚的“幼儿园”,大大小小的皮球扔得满处都是,训练员则像幼儿园里的“阿姨”,陪它们游戏玩耍。

  寇章兵说:“江豚是哺乳动物,怀孕到分娩需要11个月,繁殖周期长,一胎仅一子。”现在全国只有50多头人工或半人工饲养的江豚,这个数字对于濒临灭绝的动物而言实在太少了,想保护好这个物种可能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大悲大喜30年

  白鳍豚馆始建于1980年。当年1月11日,一个渔民误伤一条不到2岁的雄性白鳍豚,被水生所收留,并被命名为“淇淇”。1992年,水生所为它修建了一座白鳍豚馆。

  “淇淇”是世界上唯一一头人工饲养成功的白鳍豚,成为世界闻名的“明星”。2002年7月14日,淇淇老死在白鳍豚馆,从此人类再也没有目睹过任何一只活着的白鳍豚。“那一天,馆里所有的人都悲痛欲绝。”1999年开始在白鳍豚馆工作的寇章兵回忆。

  此后的寇章兵又经历了一次大喜一次大悲。

  2005年7月5日,第一头人工饲养条件下繁殖的江豚“淘淘”出生,这是世界上淡水鲸类首次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繁殖成功,创造了人工环境下淡水鲸类繁殖的新记录。如今,快满6岁的“淘淘”已经成年,仍快乐健康地生活在白鳍豚馆里。

  2007年6月,白鳍豚馆再次迎来喜事,又一头江豚幼崽降生了。不幸的是,11天后,这头幼豚却意外夭折。它的夭折,似乎在告诉人们,江豚的命运多舛与豚类保护的艰辛。“白鳍豚馆始终在坚持,期待着下一头新生命的诞生。”水生所王克雄博士告诉记者,现在馆内江豚是4雌2雄,除了年老的“莹莹”已不具备生育能力,其他江豚均处于或即将处于生育年龄。今年下半年,还有一头雄性江豚将被引进白鳍豚馆,届时馆内江豚可一一配对。

  据介绍,目前生活在白鳍豚馆的江豚,均无妊娠迹象。

  必须与时间赛跑

  如果说长江是保护江豚的第一道防线,白鳍豚保护区是第二道防线,那么白鳍豚馆,就是保护江豚的最后一道防线。

  按江豚目前的递减速度,15年后长江可能再没有这一物种。保护江豚必须与时间赛跑。

  王克雄说,白鳍豚馆的目标,是建成一个江豚的繁殖基地,每年都能有几头幼豚出生,它们都可以回归长江。“不过这一目标没有时间表,因为基础性研究没有确定性。”

  围绕江豚的人工繁殖与回归自然,白鳍豚馆正竭尽所能地研究。江豚生殖激素检测、发情与怀孕情况检测、饮食状况分析,以及行为、声学、健康状况监测等,均在有条不紊地开展。“江豚在自然环境下,交配时期较好,也较频繁。但人工环境空间狭小,雄性江豚追求雌性的主动性会降低。”王克雄说,水生哺乳动物的人工繁育,比鱼类和陆生动物要困难得多。

  据了解,白鳍豚馆实行有限度的开放。人们若想观赏江豚,可提前与水生所预约,在研究工作允许的情况下,每天可安排少量人参观。白鳍豚主养厅有地面和地下参观厅,地面厅可全程观看喂食和训练过程,地下厅游人可透过大型水下玻璃观察窗,近距离接触江豚,观赏其水下活动和优美的潜游行为。

  水生所专家认为,白鳍豚馆的科普功能,同样是江豚保护的一个重要手段。只有全社会重视和喜爱江豚,江豚才能在自然家园——长江里自在地生活。(记者 李新龙 通讯员 王小强 孙 慧 实习生 杨玉玲)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李季】
    ----- 社会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