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雄和母亲在家里扎扫帚。姜国 摄
7年来,春华镇松元村39岁的盲人张志雄,骑着摩托车载着母亲,稳稳当当行驶在蜿蜒的乡间路上走村串户推销自制的扫帚。盲人骑车?这在常人眼里堪称“绝活”,对于张志雄来说,却是平常不过。2004年双目失明后,他没有放弃对生活的信心,反而用顽强的毅力克服生理缺陷,谱写了一曲感人的奋斗之歌。
突发恶疾 32岁那年双目失明
早在浏阳六中读书的时候,张志雄就是出了名的才子。能说会道,写得一手漂亮的文章,还是学校里的文学社长。1992年高考前夕,懂事的他知道一贫如洗的家庭难以供养一个大学生,一咬牙辍学回家开山种起了果树。离开了学校,心里依然挂念着心爱的文学。他每天怀揣《唐诗三百首》,休息的时候就摇头晃脑背诵一段。一个山头垦下来,唐诗三百首已经背得滚瓜烂熟。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2004年的一天,张志雄干活回来,突然感觉眼前黑影漂浮。刚开始,他并没在意,可随着黑影越积越多,他预感不妙。到医院检查才发现,竟是视网膜神经色素变性,经诊断目前暂无治疗办法,多方求医问药无果。眼前一天天黑暗下去,他不得已接受了这个残酷的事实。这一年,他32岁。对于一个正值壮年的男子,在失明的最初日子里,他的精神几近崩溃。
自强不息 自制扫帚谋生计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儿子,别怕,我就是你的眼睛。”在张志雄痛苦、迷盲的时候,母亲给了他巨大的支持和鼓励。为了不辜负母亲的期望,他决心重新打起精神面对生活。
为了维持生计,母子相携自制起了扫帚维持生计,走上了一条艰难的谋生路。去后山采棕叶的路上,他不知摔了多少跟头。扎扫把时,锋利的针头常常划得他手指鲜血直流。即便如此,他也不忘苦中作乐,自拟了一副对联以小人物自诩:大丈夫有志当扫除天下;小人物无能且备好行头。横批是:保洁公司。让人看了忍俊不禁。
为了做成买卖,他骑起了摩托车,62岁的老母亲则坐在后座为他指路,母子俩走村串户推销起了扫帚。不少路过的邻居经常被这一幕感动得流下了泪水。
眼盲心亮 想通过网络与外界交流
虽然眼睛看不见,但无论干活多累,张志雄也要给自己学习、充电时间。一台旧收音机,是他的学习工具。每天晚上,他都要守在收音机旁,听一天的热点新闻,自己在心里做一番思考。“我喜欢听文学和经济类的广播。”张志雄告诉记者,历史上的今天、史海钩沉、古今观照、经济之声都是他的必听节目。“学习能让我始终不与社会脱节,我虽然看不见,但心能够与外面的世界沟通起来。”
广播只能听,不能发布自己的声音,张志雄不满足。他正在攒钱,准备买一台电脑,通过盲人软件上网冲浪。“我希望将自己的一些感悟表达出来,将自己的文学爱好也捡起来,开一个博客,希望对有同样遭遇的人起到一点作用。”张志雄告诉记者。
点亮心中的灯
海伦·凯勒曾在她的自传中写过这样一句话:“我有过这样的想法,如果让每一个人在他成年后的某个阶段瞎上几天,聋上几天该有多好。黑暗将使他更加珍惜光明,寂静将教会他们真正领略喧哗的欢乐。”而张志雄仿佛是应了海伦这个善意诅咒的不幸者。只不过这样的“作弄”让他失去的光明可不止几天,而是终身。
生活以一种相对公平的方式对待张志雄:给了他满腹才情,给了他健硕的躯干,却在他壮年的时候,用一种残忍的方式,将他的世界推向永久的黑暗。
是在黑暗中沉沦,还是在向着光明的路上摸索前进?
他选择了后者,选择了依然精彩的生活。骑摩托车看不见路,就请母亲当自己的眼睛;看不见象棋棋盘,他在心里琢磨,学会下盲棋。他天天收听广播,获知国家大事,他甚至还要开博客。
这是一个盲人的生活,在失去光明之后,他的生命依然如此精彩动人。“上帝关上了一道门,必定会留下一扇窗。”对于张志雄来说,心灵的窗户已经打开。最苦难的日子已经过去,家人和他正平静而认真地生活着。记者亲眼目睹张志雄母子扎扫帚的场景,两人配合默契,手法娴熟,脸上始终浮现着微笑。骑摩托车时,母亲倚着儿子宽厚的肩膀,在他耳旁指挥方向,那种浓得化不开的亲情,那种自强不息的力量,成为一道最美的风景,经久难忘。
一个人失去光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挂在心中的灯从此再也无法点燃,而张志雄不但拾起了这盏灯,而且勤加擦拭,越发使它明亮,照耀着推人奋进的原动力。
也许每个人可能都能从张志雄的故事里吸取一些积极的态度,对人生、对周围的人,关于宽容、理解甚至珍惜。生命本应如此吧。如凤凰涅磐后的重生,是更值得欣赏的精神力量。 (姜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