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报道:男子当“背篼”捐钱修路 20多位村民感动陪同(图)
【核心提示】36岁的杨文学带着20多位同乡在贵阳街头做背篼挣钱,誓圆家乡修路梦。此事经本报报道后,引起众多读者关注。近日,记者来到杨文学的家乡,织金县鸡场乡鸡坡村核桃寨村民组。在那里,记者看到了乡亲修路背后的感人故事。
贫困山村百年难圆公路梦
从织金县城走54公里县道,就到了鸡场乡,再从鸡场乡政府北面进入坎坷的土路,行驶约26公里,就是鸡坡村了,从鸡坡村再步行4公里,就到了核桃寨。鸡坡村是鸡场乡最贫困的村,这里的村情简介里写道:“人畜饮水困难,村无文化室,村级集体经济为0,是极为典型的少数民族空壳村。”
一进村,杨国光就开始说修路的好处,杨国光今年54岁,以前是鸡场乡的干部,如今退休在家。由于有过当乡干部经历,他知道修路不仅能让村民们生产、生活方便,更重要的是能带动思想观念的革新。
看到我们和杨文学一道回来,村民们立即围拢过来。“这条的毛路已经基本上打通,可是路边不时出现大大小小的裂缝。这种路经受不住车辆的碾压,一压就垮!”一位在外地修过路的村民说,这条路要修建堡坎,那样才安全耐用。乡干部则说,要再修一座桥,才能打破小溪的阻隔。
走进核桃寨,远远看去还有不少平房。但55岁的村民杨文书告诉我们,“附近没有砖厂,远处运来的话交通不便,大家都无法承受昂贵的运输成本。”
“运3吨的一车煤到鸡坡村总价是2300元,然后请人背到核桃寨要2000元;没有公路,村民赶猪出去卖,半路猪就累死了;种出玉米和洋芋,请人把粮食背到公路边,一百斤要花10元钱……”杨文书已经过怕了这种闭塞的日子,他如数家珍般给我们讲述没路的苦楚。
交通不便带来的种种不便,核桃寨组人有的坚守,有的则选择了离开。
“核桃寨有20余户村民都已搬到了山下有路的地方居住。离开是个不错的选择,但大多数人只能选择坚守。大家对公路的期盼已近百年。但在看到有人搬往公路边后,大家对公路的期盼更加强烈,一些老人甚至开始日思夜想。”杨国光说。
从7年前起,核桃寨就召开修建公路的大大小小会议10余次。有几次还付诸行动,把要挖的路段分到每家每户,但是最后挖了一小段就搁浅了。
“一些人挖着挖着感觉没希望就放弃了。每年都想修,每年都修一小段,但都没有修成。一些头一年挖好的路,第二年又被人种上了庄稼。”杨国光说。
就在大家对路几乎绝望时,杨文学出现了。
“小老板”反哺家乡13万元修路
杨文学2000年从织金来到贵阳当背篼,几年后手里有点存款后,他花了三万元买了台水泥搅拌机租给工地使用,此后又买了一台,成了工地上的“小老板”。在工地上,他也渐渐承包一些砌堡坎等小工程来做。在工地上没活干的时候,他就重操旧业——当背篼。
就是这样起早贪黑地工作,这十多年来,杨文学挣了不少钱,总共有30余万。2009年11月,他花了20万在老家修了两层的毛坯房,准备今年花十余万去把住房装修一新。
当天是农历正月十四,正值当地苗家过“大年”。老家的老人们来到杨文学家,围着火塘向这位村里“最有出息的人”感叹村里不通路的艰难。看着老人们焦虑的样子,杨文学内心翻腾,当场决定:“把我装修房子的钱拿出来修路!”
“把13万全拿去修路?”妻子感觉杨文学可能疯了,修了路将来回家住在哪里?得知杨文学和妻子争执,热心的村民们都劝杨文学放弃修路的想法。杨文学却坚持自己的意见,他告诉妻子,把房子装修得漂漂亮亮,但住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有何意义。经过苦口婆心的劝说,最后,妻子同意了他的做法。
3月25日,他和村民们靠土方法选出修路线路后,立即请了一台挖掘机,开始了家乡4公里公路的修建。
但杨文学很快发现,修路并非自己当初想得那样简单,困难一个接一个的出现。公路要经过一些村民的耕地,人家漫天要价让他束手无策。无奈之下,他去找村委会,找乡政府协调。经过多次协商,一户村民同意他给2万1千元的补偿,可以在修好路后给钱;另外一户则要他付6000元的现金。土地的问题倒是解决了,等他把毛路修好后,准备搭一座简易的桥与通村路相连时,路桥专家认为他们的选址修桥的地方坡度过陡,修好后车辆根本无法通行,修这座桥得花几十万……
“路被修成了这样子,对不住当初对父老乡亲的承诺。我无论如何也要把路修完,哪怕就是再干十年背篼!”骑虎难下的杨文学在外人看来有些“固执”。
乡亲感动贵阳当背篼积攒修路钱
这条路深陷绝境,杨国光等人也开始动脑筋。他们想集资修路,按照最简易的办法把桥建起来也行。初步计算,每户人拿出2千块钱,这样能集资十多万修桥。但是他走访后发现,很多人家根本就拿不出两千元来。村里的主要收入就是种植玉米和洋芋,但由于山地贫瘠,玉米是不够吃的,洋芋喂猪后也没剩多少。
“集资计划”失败了,但这次集资让杨文学想到一条出路:我们没有钱但有劳动力,我们可以一起去外地挣钱修路。他把想法给几个热心修路的乡亲说了,大家都很支持。没多久,核桃寨的乡邻们竟然滚雪球般,一下子就汇聚了32人。
4月初来到贵阳,杨文学曾在心里乐滋滋地想,每人挣1万元,也就能赚20多万,这样修一座桥应该足够。刚开始,他们在工地上背砖,一人一天能赚100元左右。杨国昌等人能砌砖、砌石墙,这样一天还能赚200多元。大家在杨文学的带领下上街揽活,然后每天算账有多少结余,几天时间,账上就有了3000多元。杨文学很兴奋,按照这样的进度,路恐怕半年就能挣钱把路修好了。
等十多天过去后,杨文学才发现自己想法有些幼稚。因为这些新来的乡邻不能独自揽活,他们干完杨文学找来的活后,就没事干了。这样干几天歇几天,他们赚的钱扣掉房租和生活费,所剩无几。“我们都想上街去找活干,但是对贵阳不熟悉,没人带着都不敢走远。”杨国昌说。
日子再长些后,部分人因为家里有事,陆续赶回老家,参加当背篼挣钱修路的人也只剩下20人。
当地政府批准立项修桥
杨文学和乡亲们的故事,感动了王武监狱警官郭波。郭波立即带着杨文学四处奔走,呼吁大家帮助他们。省摄影家协会的陆军知道后,立即告诉了本报记者,并多次赶往杨文学老家了解当地的情况。
如今,杨文学的故事感动了社会各界。5月25日,鸡场乡党委委员、武装部长张习胜告诉记者,由于鸡场乡财力吃紧,目前,已经把修建核桃寨组的这座桥上报到毕节地区交通局,并已获得立项。织金县交通局也专门派出工程师到核桃寨组,实地对杨文学他们修的这条路进行考察后,提供公路设计方案及技术指导。
对于杨文学回报家乡的行为,贵州省春晖行动发展基金会理事长王筑华说,杨文学关心家乡父老的生存状态,为解决家乡实际困难而出资修路,正是“春晖家园计划”启动以来长期实施的项目内容之一。基金会因此给予10万元的项目资金支持。
近日,本报也携手共青团贵州省委、贵州省春晖行动发展基金会,联合发起倡议:帮织金县鸡场乡鸡坡村核桃寨村民组500余户村民修通通组路,有意帮助杨文学和乡亲们修路的好心人,可拨打电话:0851-5514337咨询。
如今,修路资金虽然还有近20万元的缺口,但杨文学说,“这次爱心接力,家乡人已经感觉到公路离生活越来越近……”(贵州都市报 陆军 记者 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