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深圳6月5日电 题:世界大运会让深圳迈向“志愿之城”
中新社记者 郑小红
张海文是深圳义工社团“大浪爱心之家”的负责人,十几年前,初到深圳打工的张海文遭遇过找工作无门、被“黑中介”欺骗甚至连住的地方都没有的困境。“那个时候,有人给我一杯水都是很大的帮助。”张海文说,后来,一个老乡帮他找到了第一份工作。
有了相对稳定的工作后,2003年,张海文去义工联注册做了一名义工。后来,他组织成立了“大浪爱心之家”,先后帮扶1000多名受困者。
“一些人在得到我们的帮扶后,成了义工,再去帮助别人。”张海文把这种爱心传递称为“感染的力量”。
在深圳,像张海文这样的注册义工有25万人。他们中间,有爱心大使丛飞、国际义工李泓霖、募师支教创始人许凌峰这样的模范人物,但更多的是默默无闻的普通市民和来深的建设者。
随着大运会即将到来,张海文等义工又有了一个新身份——大运志愿者。
两个月后,深圳大运会将拉开大幕。来自大运会志愿者指挥部的数据显示:目前,该市有20%左右的市民以参加志愿服务的形式参与大运会;志愿者报名人数远远超过计划的127万;超过80%的高校学生申请做大运会志愿者,80%的少先队员加入“小手拉大手”家庭志愿计划,并带动90万名家长参与志愿服务……大运会的到来,加快了志愿服务精神在这座城市的传递和普及,也彰显着这座城市文明的高度和厚度。
借大运会契机,深圳提出全民共建“志愿之城”。
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深圳人逐渐了解义工并成为义工。大运会到来之际,25万名深圳义工整体转为大运会城市志愿者,并且有越来越多的市民正加入这个行列。他们将依托遍布深圳的818个城市志愿服务站点——U站,为市民和游客提供包括信息咨询、文明宣传、应急服务在内的多项志愿服务。
大运会志愿者指挥部办公室负责人介绍说,25万名深圳义工整体转化为大运会城市志愿者,一方面可以保障深圳义工有序、高效地参与大运会城市志愿服务;另一方面,整体转化也让深圳义工的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4月以来,深圳义工开始陆续接受外语、法律、应急处理及大运知识等方面的培训。
大运志愿者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团深圳市委副书记张志华告诉记者,除了企业、单位,全市还有多个从事义工服务的法人组织都主动提出要承接U站的城市志愿服务项目。
作为深圳首批义工成员之一,深圳青年学院院长巫景钦回忆道:“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后,来自全国各地数以万计的创业者聚集在这里,这些时代的‘弄潮儿’大多是孤身来深圳闯荡,没有家庭的温暖,缺少亲情的交流,工作生活中遇到困难常常连个倾诉对象都没有。”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89年,由团深圳市委权益部牵头,巫景钦和其他18位来自各行各业的青年干部成为深圳第一批志愿者,从一部 “为您服务”热线电话起步,深圳义工开了中国内地志愿服务的先河。此后,全国第一个义工团体、全国第一个国际义工、全国第一部义工法规陆续在此诞生……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志愿服务精神逐渐成为这座城市的某种品格;“有时间做义工,有困难找义工”也早已成为深圳很多市民的生活方式。大运会的到来,极大激发了深圳市民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深圳也因此提出,要借大运契机,把深圳打造成为“志愿之城”。
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研究专家、广东青年职业学院教授谭建光分析说,“志愿之城”应当包含四大要素,分别是“志愿文化传播面广、志愿活动参与率高、志愿组织繁荣活跃、志愿资源汇聚丰富”,而深圳在这些方面都已经具备了很好的基础。
谭建光说,大运会是一届青春的盛会,深圳又是一座青春的城市,年轻人的“不安分”和“创造欲”使本届大运会的志愿服务注定会有“不一样的精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