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96岁老人忠于爱情成“剩女” 56岁女子认做妈(图)

2011年06月09日 17:45 来源:南昌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96岁老人忠于爱情成“剩女”56岁女子认做妈(图)
张雪梅(右)给“妈妈”送来饭菜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如果我是一棵小草,你们就是滋润我生长的土地;如果我是一条小鱼,你们就是恩泽我自由的河流……”当记者走进西湖区丁公路街道岔道口西路社区时,这里正在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朗诵会。舞台上,8名留守儿童用朴实的诗歌,表达了孩子们对关心他们成长的老人们的感谢。

  在岔道口西路社区,这样温情的场面不止发生在舞台上,更出现在社区平淡的生活里:56岁的老人认96岁的“剩女”做妈,78岁的老人照顾8个留守儿童的生活,居民难以启齿的心愿变成了现实……

  A 亮点访谈:96岁老人忠于爱情成“剩女”

  “妈妈牙不好,我就把她爱吃的东西剁碎,煮进粥里。”一大早,56岁的张雪梅就在厨房里给她96岁的妈妈万桂香煲粥。张雪梅告诉记者,四年前,90多岁高龄的万桂香搬到她附近的一栋楼居住,老人无儿无女,所以她偶尔就会去看看老人。久而久之,“偶尔”变成了“经常”,“经常”变成了“每天”。后来,张雪梅干脆把万桂香当成自己的妈,万桂香也越来越离不开这个小自己40岁的女儿。

  提起妈妈万桂香,张雪梅眼中流露出了无限的钦佩。“妈妈是个烈女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剩女’。”张雪梅说,万桂香年轻时曾有过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正当她与爱慕的人谈婚论嫁时,对方却因战事紧迫参加了革命,这一去便再也没有回来。从那时起,万桂香就开始了孤身一人的生活。“刚见到妈妈的时候,她不爱说话,现在我们母女有说不完的话。”

  张雪梅告诉记者,和老人相处了一段时间后,她发现老人特别喜欢吃鱼,但是上了年纪的人吃鱼不是件容易的事,一旦鱼刺卡在咽喉就十分危险。为了让妈妈能吃到鱼,每隔几天,张雪梅就会买两条新鲜的鱼,将鱼刺剔掉将鱼肉剁碎,放进粥里煮。“妈妈特别爱吃我煮的鱼肉粥。”说着,张雪梅将刚刚煲好的粥放进保温盒里,准备送给妈妈吃。

  8个留守儿童的78岁奶奶

  刚过中午,张豪宇小朋友就背着书包兴冲冲地向“奶奶”家跑。张豪宇的这位“奶奶”有些特殊,除了小豪宇,她还有另外7个“孙子”、“孙女”。这些孩子都是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而这位“奶奶”则和社区干部一起主动承担起照顾他们生活的任务。这位爱心老人叫胡香珠,今年78岁。

  “我退休在家也没有什么事,和孩子们在一起很开心、很享受。”胡香珠老人告诉记者,几年前她发现社区里的留守儿童越来越多,有些孩子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有些则住在亲戚家里。“我想给孩子们家的温暖。”胡香珠老人将部分留守儿童接到家里,照顾他们的生活。如今的胡香珠是8个留守儿童共同的“奶奶”。

  然而,对孩子们慷慨的胡香珠老人对自己却有些“吝啬”。几年来,胡香珠老人没有为自己买过一件像样的衣服,而老人却经常给每个孩子买新书包和文具。

  B 社区由来:岔道口西路原叫萍乡路

  在岔道口西路社区的东侧有一条铁路,将岔道口西路与岔道口东路分隔开。社区里的老人说,过去有一座煤站与这条铁道线交叉,所以这个地方被称作“岔道口”,铁路以西叫岔道口西路,铁路以东叫做岔道口东路。“这都是80年代之后的称呼了,之前这里叫做萍乡路。”社区主任李华宗介绍说,上世纪70年代,这里还被叫做萍乡路,至于这样称呼的原因,他也不是很清楚,“据说这里曾经是萍乡商人聚集的地方。”

  如今,记者仍能在岔道口西路找到萍乡路的痕迹,路上的一处环卫清洁屋就被取名“萍乡路清洁屋”,而这条路上的一些食杂店也常用萍乡路作为名称。

  C 社区扫描:居民通过“悄悄话箱”排解烦忧

  在岔道口西路社区服务中心的角落里,有一只红色的信箱,上面写着“悄悄话箱”四个醒目的大字。这只奇怪的信箱引起了记者的注意,社区主任李华宗告诉记者,这里面装着居民们难以启齿的“小秘密”。李主任说,每天下班前,社区工作人员就会将这只信箱挂到外面的窗台上。居民们有些上班时间不方便反映的问题,或者不愿意当面诉说的事情,都可以将它写成“悄悄话”,放进“悄悄话箱”里。

  李主任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小晴(化名)是社区里的居民,和丈夫结婚五年多却一直没有孩子。小晴觉得丈夫因此冷落了她,公公婆婆对自己的态度也越来越冷漠。小晴感到心里压力很大,却又不知道该如何排解苦闷的心情,她就将苦恼写了下来,塞进了“悄悄话箱”。“我们知道这个情况后,就以组织体检的名义,带他们小夫妻去医院检查,通过医生的治疗,终于实现了这家人多年的夙愿,喜得孩子。”李主任说,现在,小晴和丈夫关系和睦,家庭也越来越温馨。

  “悄悄话箱”已经设置三年多了,为居民们排解了许多烦恼,解决了许多问题。李主任感慨地说,“一个看似不起眼的‘悄悄话箱’收集了百家言,倾听了真实话,社区氛围也越来越融洽了!”

  夕阳驿站里的老人们是社区的“壮劳力”

  在岔道口西路社区,活跃着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的年龄大多在65岁以上,然而,他们却是社区里的“壮劳力”。为什么要称呼他们“年轻人”?今年71岁的胡菊东老人说:“因为夕阳无限好,我们都是‘小年轻’。”这群“年轻人”,组成了社区里的“夕阳驿站”,他们的宗旨就是“让退休了的人,年轻起来!”

  胡菊东是“夕阳驿站”的发起人之一,谈到最初的想法,他说很简单,就是以老人帮助老人的形式,让社区里的孤寡老人、空巢老人都能有自己的朋友圈子和生活乐趣。每到节假日,“夕阳驿站”都会组织社区里的老人们去附近的一些风景区游玩,或者进行钓鱼、唱戏、扭秧歌等娱乐活动。在岔道口西路社区里,几乎每一位老人都去过安义古村、洪崖丹井、八大山人纪念馆等著名的旅游景点。

  “后来,我们觉得光自己玩不像话,还要帮助社区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胡菊东告诉记者,他们协助过社区整修化粪池,利用节假日照顾留守儿童,通过技能培训帮助残疾人再就业……成为社区的“壮劳力”。

  D 市井感动:社区帮癌症老人实现最后心愿

  柒兴勇老人是岔道口西路社区的老住户,去年冬天他被查出肺癌晚期,医生告诉他,保守治疗也只能支撑一个多月。由于柒兴勇还患有其他并发症,发病时极度的疼痛摧残着他的躯体。然而,最让他心如刀绞的,却是儿女和他生活在同一个城市,却不能在他即将撒手离去时陪在他身边。

  原来,柒兴勇年轻时喜欢赌博,且脾气暴躁,忍无可忍的妻子与他离婚,带着三个孩子离开了他,一走就是20多年。20多年过去了,柒兴勇已变成了一个被病魔摧残的老人,在病床上辗转反侧的他希望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见到自己的前妻和孩子,并对他们说一声“对不起”。

  得知这一情况后,社区干部决定帮助柒兴勇实现他最后的愿望。然而,当他们前往柒兴勇前妻当年所在的工厂时,却发现厂子已不在了。社区干部通过零星的线索最终找到柒兴勇前妻所住的地方时,却吃了“闭门羹”。不但前妻至今不能原谅他当年的所作所为,儿女们也不认这个父亲。可是,社区干部并没有放弃,他们通过苦口婆心地劝说,终于在柒兴勇去世前15天,让他们重新“回到”了他的身边。

  见到前妻和儿女的柒兴勇老泪纵横,激动得说不出话。“在他生命中的最后一段旅程,每天都有家人陪伴在身边,我们也为他高兴。”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李主任也十分感动,“最后,他老人家也是笑着离开的。”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志刚】
    ----- 社会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