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村妇为寻失散18年儿子 耗时10年写41万字武侠小说

2011年06月15日 08:51 来源:重庆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村妇为寻失散18年儿子耗时10年写41万字武侠小说
这是许大芳当年的寻子启事。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第一眼见到许大芳,她和普通的农村大妈没有什么不同。不善言辞,身材矮小壮实,双手长满老茧,她随意地用胶圈绑了头发,脸色有些蜡黄,鼻梁挂着一副老牌蛤蟆框式的眼镜。然而,就是这个质朴的农村妇女,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热情与爱。

  现实生活中的许大芳,在北碚一家机械厂做仓库管理员,每天和无数的轴承、钢锭打交道,一个月只有1400元的工资。

  虚拟生活中的许大芳,却是长达41万字的网络武侠小说作者,用10余年的时间,手写出了整整6斤书稿,讲述元朝乱世中,失散多年兄弟之间的恩怨情仇。

  她这样做,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找到丢失18年的孩子万宇。

  “儿子”上门 结果满是失望

  18年来,许大芳找遍许多地方,磨破了十几双鞋。

  许大芳告诉重庆晚报记者,就在上月中旬,她接到一个陌生男子打来的电话,声称自己幼年被拐卖,身世和万宇很相近,和许大芳一样,他也希望找到失散多年的亲人。

  两天后,一个体型单薄、略带羞涩的男生出现在许大芳一家人眼前,“他和小宇差不多大,身形也差不多,也是单眼皮。”许大芳介绍,男生叫小胡,垫江人,22岁,在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读书。从小胡叔叔口中得知,小胡是在很小的时候被一个老婆婆从红旗河沟汽车北站捡的,五六岁的时候才被送到胡家……结果,小胡并不是他们丢失的孩子。

  但是,许大芳还是把小胡的照片转到自己QQ空间上,还把他列在QQ“家人”组中,“我在想,如果我的孩子还活着,也许就跟他长得一样……”

  寻找儿子 她坚持了18年

  那么,许大芳的孩子是怎么丢失的呢?事情还要从1993年12月26日这个深冬的早晨说起。那一天,住在北碚区北温泉镇团山堡村协合队的许大芳,一如既往地早起为家人准备早餐。

  回忆起那天早晨,许大芳仍然记忆犹新,“我喊他起床,还亲手给他穿了衣服,因为外面天气冷,我还嘱咐他莫到处乱跑。”忙活了早饭和农活,喂完猪的许大芳转身找孩子,却发现孩子不见了。

  “他们全家焦急得不得了,满村呼喊着娃儿的名字。村里每一个角落都被翻了一遍,全村三个队好几百人都在帮他们找娃儿。”当年的团山堡村支部副书记吴雪艳回忆,万宇丢失时只有3岁,长相秀气可爱。

  后来,许大芳从村民口中得知,孩子跟着澄江一个叫蔡某的人走了。他们连夜找到了蔡某,却被告知,原本想带着小万宇上城里玩的他,却在汽车北站把孩子给弄丢了。

  许大芳说,这一天后,她就成天游走于汽车北站和孩子可能出现的地方,张贴寻人启事,四处寻找孩子。

  2000年,小儿子万丝语的出生,才让这个家庭有了些许改观。夫妇俩给孩子取名丝语,就是取的谐音“思宇”,他们期盼着有一天,两兄弟能重逢。

  小说寄情 希望儿子看到

  万宇的失踪让许大芳心里悲痛万分,为了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一直爱好文学、尤其喜爱武侠小说的她,决定提笔造就一个武侠世界。“孩子最喜欢听我讲故事,我想写给他,让他能看到。”许大芳说,她还有一个更功利的想法,“我想出名,如果出名了,孩子就能看到我,知道我在找他。”于是,她以“徐梦飞”为笔名开始创作。

  许大芳说,这部小说书写的是元朝乱世中,一个破碎的家庭,两个自幼分离的兄弟,因龙凤剑聚散离合,最后相互争斗的恩怨情仇。尽管许大芳否认自己将现实中的情感寄托予武侠,但是记者阅读小说后发现,她潜意识中还是将这种情感融入了故事中———

  第一章:

  迈来迪一掀车帘,车子里空空如也,哪还有林儿的影子呢?顿时着了急了,忙向四周喊道:“林儿!你在哪?”

  远处高处传来林儿的呼救声:“爹!娘!救救我!”

  第二章:

  “娘,您不要同林儿捉迷藏了,跟林儿回家去好吗?林儿真的好想好想娘啊!”

  第四章:

  “……老天可怜呢,总算让我们彼此知道了对方都还活着!我对他说,我生下了欢儿你,今年都二十岁了。他很高兴,想马上要去找你的。”

  第二十一章:

  母亲的脸色却在刹那间变得雪白,一柄剑插在她的背上,血正汩汩的流着,但她仍微笑着道:“林儿……娘看见你……真高兴……”迈来迪晕了过去。这瞬间,韩林什么都明白了,是母亲,是母亲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替他挡了这一剑啊!

  ……

  未来的路怎么走,许大芳说自己也不知道。但她说,自己唯一清楚的,就是一辈子只干一件事,那就是找到儿子。“我46岁了,找了他18年。我还要继续找下去,写下去,直到儿子看到我的小说。” (见习记者 弋静 实习生 付琳阁)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肖媛媛】
    ----- 社会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