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凌晨1时,中国报恩网创办人之一的许利娜辗转难眠,最终狠下心起身在电脑上敲下一份千余字的公告。行文过程中,许利娜泪流满面。6月13日上午,许利娜将公告挂在中国报恩网首页明显位置,再一次泪水长流。
“我是中国报恩网站长许利娜,今天我要抱歉地向大家宣布一个消息:由于长期负债经营,该网站将于6月底无奈关闭。我含着泪水为5岁的报恩网写下了这封离别信……”
公告发出片刻,许利娜和丈夫段非(报恩网由两人共同经营)陆续接到电话、邮件及QQ留言。“一定要撑下去啊!”“报恩网是救命稻草啊……”熟悉许利娜夫妻的,也发来问候:“真是为难你们啦!”曾受过网站帮助的人跟着急,“我挣钱捐给你们,网站运营到这种地步,实在不容易啊!”
两个穷苦年轻人
创办报恩网
昨日11时,两室一厅的中国报恩网办公地略显凄凉。31岁的段非和30岁的许利娜在整理文件,这里也将在6月底租期截止,那个时候,报恩网没了,这对夫妻也不知要去向何处。
段非是承德市承德县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在承德旅游学院,靠勤工俭学完成学业。
2006年,段非在工作中认识了许利娜。许利娜生在陕西省泾阳县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两人认识不久她和段非说出心中的创业想法,希望能够创办一个“报恩网”,为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们提供一些帮助。
2006年6月1日,许利娜用做家教挣得的470元钱,创办了国内第一家以报恩为主题的公益网站——中国报恩网。网站建立不到一个月,全国数十家媒体争先报道转载,许利娜和段非也成了公众人物、爱心大使。
因为忙于网站工作,那一年段非辞掉了工作,与许利娜一起精心经营报恩网。2006年7月底,段非和许利娜来石创业,2009年两个人领了结婚证。
起初,许利娜坚持维护网站,段非则打零工“养家糊口”。因为经济条件拮据,两个人甚至没有一台电脑。这对情侣常常跑到网吧包夜维护网站。
直至2007年7月,网站越来越大,急需大量资金。为了保证网站正常运营,两人创办了网络公司,做业务赚钱的同时继续经营公益网站。
“关闭网站
是因真的没钱了”
为了这个网站,夫妻俩付出了太多太多。2009年12月18日,两个人去登记结婚,路上吃了几口板面,回到办公室又忙起来了。两人到现在都没敢要孩子,甚至还没有挤出时间举行婚礼。
起初,他们把求助者的电话放到网上,让爱心人士直接去联系,可是后来发现,有的乘机向有病患的求助者卖假药,有的求助者的身份根本不真实。为保证网站的公益性,夫妻俩只能亲自上手。
因忙碌,夫妻俩无暇顾及所创办的营利公司,利润每况愈下。相反,报恩网越做越大,成本逐渐增加。如今,每个月的支出有1.5万元,包括两个技术员的开支,服务器托管费及房租等等。
有时有的公司捐助出手就是几万元钱,但要求报恩网到求助者家考察、核实是否真实。这些事全部由夫妻俩承担,而且考察成本要自掏腰包。因为手头拮据,夫妻俩也犹豫,去还是不去。可是一想到自己搭个两三百块,能换来求助者命运的改变,二话不说,拿出剩下的钱就去了。
经营的公司挣不了几个钱,夫妻俩无奈就向朋友借钱。搭钱,一次两次无所谓,可一年下来就是几万。如今,夫妻俩借的钱已积累到了十几万。
朋友实在看不下去了,现在的人都在努力赚钱,你们却因为个公益网站拼命赔钱,“图啥呢?”
“别人怎么说我们不在乎,关闭网站也不是因为我们怕累怕付出,是真的没钱也没路了。”31岁的汉子段非说到情深处,眼窝子里都是泪。
运营5年,报恩网募捐善款60万余元,组织大小公益活动60余起,帮助过上百名孤儿,成功挽救了12条先天病患者的生命,举办过为失学儿童募捐费用,到敬老院义演慰问等各种公益活动,累计帮助了五六百人,网站的点击率数百万人次……
报恩网已然成为将需要帮助的人和社会上广大的爱心人士连接在一起的爱的桥梁。
观点:
公益事业
需要经济体系支撑
省社科院研究员王义豪认为,很多民间公益事业之所以做不下去,主要是因为它本身不具备造血功能,而只是一味地输血。公益事业要想可持续发展,必须找到一个依托,而只有以强大的经济实力做后盾,才能保证它的后劲。公益事业虽说不是富人的专利,人人都可以参与,但确实是需要经济体系作为支撑。首先自己运营得下去,才能帮助他人。因此,民间力量的大小决定了他开展的公益事业的范围大小,所以一定要对自己的实力有一个好的估量,不能只凭一腔热血,一定要有一个理性的分析、策划,这样才能保证它的生命力。
河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刘绍本认为,好人应该有好报,他们也需要关怀,我们整个社会都应给予他们方便。对于民间公益性网站,他呼吁相关部门给予政策上扶持,需要收费的地方能不能降低费用,让他们可以维持下去,形成良好的社会互动氛围。(记者 王德江 谢鑫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