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湖北经视的主持人阿星在新闻中用武汉话播出了武汉新的变化:新建的商品房一楼不好卖了,因为怕淹水;一楼的门面租金要打折了,因为经常倒灌水;车库不好卖了,因为车怕泡水;武汉这个特大城市市民的幸福指数被几场大雨给淋湿了。
6月的武汉,几场雨下来,这个百湖之市出现了上百处严重渍水,有的涵洞水深两米,正常的主干道低洼处水深70厘米以上,以至于广州坐高铁到武汉的游客打出了“春季到武大看樱花,夏季到武汉来看海”的搞怪广告。
排水系统再不改善 水漫三镇将成常态
很多武汉人发出这样的感叹,今年的气候太反常了,上个月洪湖的水都干了,这个月一下子下了十几个洪湖的水下来,又涝了。6月8日和16日是两场最强的降雨,恰逢这两天邻近一年一度的高考和中考。据记载,8日高考那天,武汉出现13年来最强降雨,相当于一天泼下15个东湖的水量。
武汉水务局副总工程师告诉记者: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造成湖泊面积缩小、生态与环境日趋恶化,湖泊已经成为区域自然环境变化和人与自然相互作用最为敏感、影响最为深刻、治理难度最大的地理单元。
记者现场发现,武汉的这上百处渍水点中,既有老渍水点,又有新的渍水点,而且老的渍水点10年都没有解决。有专家说是改造不彻底或未经改造整修,渍水依旧甚至更甚;也有的说是设计能力太差、太落后,还有的专家在湖泊上进行了反思:作为蓄水和泄洪功能的湖没有了!
更为严重的是,气象部门就是能预测到有大风大雨来临,有关部门却没有能力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暴雨的危害。武汉的排水系统设计标准是“一年一遇”标准,而今年入梅以来三次暴雨中的两次都超过了“一年一遇”的标准。当“一年一遇标准”遭遇“13年来最强降雨”,结果可想而知。武汉地区每年的梅雨季节几乎都有几场暴雨,尤其是随着地球变暖,极端天气逐年增加,假如排水系统不尽快改善的话,水漫三镇也许会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常态。
排水设计标准过低 人为破坏无法禁止
武汉的三环线是连通三镇主要生产企业的主干道,可6月的这两场大雨让这三环线严重积水,许多企业的生产顿时受到极大影响。
据硚口区水务局副局长杨保国介绍,此前三环线两旁有明渠,并主要靠自流排水,没有连接全市排水管网。以前两边地势较低,自流可以解决渍水问题,但今年来三环线两旁绿化,抬高了环线两边路基,而相应的排水系统却没有完成,使得积水无法顺利通过自流排出,很容易渍水。
武汉的南湖片区原来计划建个飞机场,停建机场改建住宅小区后这里住着近30万人。这里的房价一直涨不高的原因就是因为只要是下雨,居民就会被堵在这个“孤岛”不能出去,因为连通小区与市区的涵洞逢雨必涝。只要下一场大雨,涵洞两侧人行道上积水过深,路过人群要么淌水而过,要么掏出10元请专营“摆渡”生意的小商贩载行。
小区边有几家泵站,但是泵站却不知往哪里排水。公开资料显示,晒湖涵洞于2004年完工,此后长达7年时间里,每逢大雨必渍水。
追问之下,水务人员坦言晒湖涵洞多项排水配套设施不完善。
据记者调查,去年12月底,武汉市城排泵站第三期工程通过验收,历时近4年的城排泵站改造工程全面完工,抽排能力提高了1.5倍。武汉市城区排水系统的设计标准为“一年一遇”,即24小时内累计雨量100毫米,或小时降雨强度34.5毫米。以这样的标准,武汉每年平均要发生7、8次。在武汉市近两年的城市建设投资计划中,用于水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资不及计划投资的10%。
更加伤脑筋的是,现在武汉同时开工5000多个基础设施工场。很多施工单位野蛮施工,压占或破坏排水管网,甚至还有的把泥浆、渣土倾倒入排水管网,引发本已老旧的地下管网“肠梗阻”。如武昌沙湖大桥桥墩施工时,破坏了友谊大道上两根1500毫米、800毫米的主排水管,造成友谊大道铁路桥严重渍水;解放大道徐州新村、二七路受轻轨建设影响,造成徐州新村二道桥下、二七路口经常渍水。
湖殇之痛
湖北曾经被誉为千湖之省。在20世纪50年代末计有湖泊1066个,至80年代初剩约309个,目前面积大于1平方公里的湖泊仅剩181个,湖泊似乎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的欲望,一些漠视湖泊自然法则的超负荷甚至是破坏性的开发,使湖泊满目疮痍。
武汉这个百湖之市正在大兴土木,以填湖来换取土地,武汉的东湖、沙湖、南湖、西北湖、水果湖、金银湖、汤逊湖、马沧湖、墨水湖都存在着填湖的状况。
湖北省政协委员蔡学恩律师告诉记者,武汉市中心的沙湖,因为地处黄金地带,历届政府主要领导都曾经在各媒体郑重宣布,如果再有谁敢填沙湖,就拿谁试问,结果是沙湖边的房子越来越多、越来越贵,甚至湖北省国土厅就建在填沙湖的那片土地上。
6月18日,东湖边上的武汉大学门口水深71厘米时,老师和学生需要涉水才能进校门,其原因是东湖的水都满了,水无处可排。武汉大学市场系系主任汪涛告诉记者:“如果多有几个湖能蓄水就好了。过去有大江大湖蓄水能力强,现在人为的填湖,大地的血脉被破坏了。”(记者 邓隆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