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谢谢所有好心人,是他们一直以来的关心,我儿子才能活下去。”昨天,家住安徽滁州农村的胡春琴手拿锦旗来到了本报,表示感谢本报记者以及所有帮助过他儿子的好心人。
故事要从一年前说起。“求求你们,救救我的孩子吧。”2010年7月5日中午,本报接到了胡春琴的求助电话,“所有钱都花光了,再交不上医药费,孩子的命就保不住了。”为了帮助陈其军,本报连续做了3篇爱心报道。前不久,白血病男孩陈其军终于康复出院了,他托本报告诉给他捐了23万善款的南京好人们:谢谢你们!胡春琴告诉记者,她一共收到了25万5千元捐款,南京市民的捐款就占了90%!
本报发起
两度募捐,3次报道
胡春琴的儿子叫陈其军,今年17岁,患白血病长达一年半之久,在南京军区总院住院期间,找到了配对骨髓时,已花掉陈家20多万,彼时这个农村家庭再也拿不出一分钱,陈其军生命危在旦夕。本报于2010年7月8日发表了《父母复合救白血病儿子》的报道,得到了社会各界积极响应,当天胡春琴的电话被热心的南京市民打爆。
随后,本报于7月11日在凤凰国际书城广场举办了一场爱心义卖活动,活动当天,更是有著名画家傅抱石现场义卖,募得上万元善款,为陈其军的骨髓移植手术提供了“救命钱”。
骨髓成功移植后,2010年11月3日,“能不能再救救我孩子?”胡春琴拨通了本报记者的电话,“孩子产生了严重排异,快死了,医药费没了,医院说要停药。”本报立即刊发《谁来救救我孩子》一文,再次号召市民伸出援手。11月7日,本报联合南京相声俱乐部与江苏华恒昌实业公司为陈其军举行募捐义演,所有票务收入全部作为小其军的治疗费,好心市民也到现场捐款数万元。
母亲胡春琴
她建了个“爱心账本”
“我们的事情见报后,接到了上千个电话和无数笔不知名汇款。”这一年来,让胡春琴感动的人实在太多,“我一共收到捐款25万多,南京市民捐了23万,占了捐款的90%,南京是一个充满爱的地方,我要感谢的人太多了。”
7月6日10:50,扬子晚报来了一个记者,要采访我和儿子;7月8日13:25,有好心人发来信息,要账号汇钱,还不肯留名;7月9日15:03,安徽巢湖张先生汇来100元。”“7月12日15:05,不知名汇来1000元……自从儿子生病后,胡春琴的身上永远带着一个本子,名叫“爱心账本”,本子上密密麻麻地记着每一笔好心人的善款和每一笔善款的去处,时间精确到分钟。“我要记住每一个好心人,也许我和孩子不能一个个报答,但是我们能报答全社会。”
陈其军
“我要当医生研究白血病”
“我一顿能吃一大碗饭,还能帮妈妈干活了;医生说,再休息一年我就能全好了;老师说,明年下半年我就能重新上学了。”健康出院的陈其军,生活基本恢复正常。
“我要当医生,研究白血病,让更多的人能远离病痛。”出院后的小其军学习很努力,现在一有空就上网研究病理学的相关知识。目前,陈其军的病已经治愈,但还需持续吃大半年的药,目前一个月还需要一万多的药费,这笔钱,对陈其军一家来说,是笔很大的开支,要是有好心人想资助陈其军,可以致电母亲胡春琴,电话:13721005689。
实习生 盛兰玲 本报记者 徐媛园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