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论最关注反腐与民生
在近7成重大事件中起到正面推动作用
今天(12日)上午发布的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1)》透露,网络舆论最关注腐败与民生问题,并且,在67%的重大舆论事件中,网络舆论起到了推动政府解决问题的正面积极作用。
新媒体蓝皮书由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社科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其中的《1998-2010年中国重大网络舆论事件与传播特征》指出,中国的网络舆论给人留下的负面印象高于积极作用,但据对中国210起重大舆论事件的研究,网络舆论在67%的事件中起到了推动政府解决问题的正面积极作用。
研究显示,网络舆论事件,在地域上多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群体上,多集中在占有更多政治、文化、经济资源的群体。网络舆论事件最关注的问题是政府官员的执政问题与民生问题,而警民对抗、房屋拆迁问题,是最容易引起网络舆论关注的焦点和热点。
210起网络舆论案例中,与官员腐败与政府管理密切相关的47起,占案例总数的22%,显示出网民对政治生活的关注。
警民对抗问题共13起,占到总数的6%,反映的也是网民对政府行政执法的监督。如2010年贵州安顺警察枪击致死案、凤凰少女跳楼事件、“我爸是李刚”等事件,都引起了网络舆论的轩然大波。
对民生问题的关注,是网络舆论事件关注的又一大热点。民生问题是与普通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如教育、医疗、城市拆迁、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这类案例共39起,占到总体数量的19%。这些内容最易于触发网民的敏感神经,引起网民共鸣,并快速形成网络舆论热潮,引发人们对制度缺陷的探讨。如2010年湖南校园踩踏事件、河南蜱虫事件、河南栾川县大桥垮塌事件等。
对外关系问题主要是中美、中日问题,案例17起,占到整体的8.5%。
性与婚姻问题也是网络舆论关注的焦点,这类案例共9起,占到整体的4.5%。现实社会的道德滑坡使网民特别关注体现人类基本道德的性与婚姻问题。
在历年重大网络舆论事件发展的类型中,2010年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随着微博、手机等新媒体迅猛发展,政府管理、房屋拆迁、警民对抗事件在网络舆论事件中的比例呈扩大趋势,成为最容易引发网络舆论关注的兴趣点。
相关新闻
仅两成未成年人不上网
蓝皮书中,由中国少先队事业发展中心提供的《2010年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最为引人注目。这份报告透露,2010年不上网的中国未成年人仅占22.8%;而在“触网”的未成年人中,5至10岁之间首次上网的比例达48.8%,第一次上网在5岁之前的比例也达到了7%。
此外,未成年人手机拥有率达46.6%,使用手机上网率达39.5%,手机已经成为未成年人重要的通信和上网工具。大部分被调查的未成年人使用互联网的频度和时间在合理的可控范围内。七成以上被调查未成年人每周至少上网一次,每次上网时长控制在2小时以内。
娱乐放松是被调查未成年人上网的主要活动,QQ是使用最多的网站和聊天工具,聊天、社区、视频成为未成年人最热点的互联网应用。
中国成新媒体用户第一大国
蓝皮书透露,2010年全球互联网网民已突破20亿、手机用户超过50亿,中国互联网网民超过4.5亿,手机用户近9亿,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新媒体用户第一大国。
2010年是中国新媒体发展史上具有标志性的一年,网民数超过4亿,年底达到4.57亿,超过三分之一的中国人成为网民。
中国互联网起步较晚,2000年普及率还不到1.7%,当时不仅远不及发达国家(24.6%),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6.4%),甚至还略低于发展中国家2%的普及率水平。经过十年的奋起直追,中国互联网普及率2010年达到34.3%,是发展中国家21.1%的1.5倍多,和发达国家在普及率方面的差距在逐年缩小。
此外,中国手机用户2010年突破8亿,2011年3月底达到8.9亿,是美国3.03亿手机用户的近3倍。
根据互联网世界数据中心2010年6月的统计,中文语种网民自2000年至2010年增长率达到1277%,目前仅少于英语网民(5.37亿),中文作为互联网第二大语种,在互联网上的话语权大有增强。(记者 丁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