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哭闹着让母亲买玩具,母亲不买,任性气大的儿子竟开始抓母亲头发。母亲央求道,‘快放手,好痛。’一个20来岁的女孩前来解围,但被他一声‘你滚’喝退。男孩更加张狂,开始伸手掐住母亲的喉咙。母亲憋得满脸通红,有气无力,最终只好向儿子屈服。”
微博热议: 这样的孩子要好好教训
这是前不久在微博上转载率很高的一则新闻。一个小男孩只因母亲拒绝给他买玩具,就在广场上掐住母亲的脖子。不少网友在这则微博后纷纷跟帖留言:“虽然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但宠过了头就变成了这样。”、“这孩子没教育好,孩子有问题,家长有很大的责任。”、“中午在KFC也碰到一家三代,孩子不停地骂着姥姥、打妈妈,两人把孩子抱在中间坐,不停地哄。谁能教育教育这样的家长?”……在留言中有网友指责这个孩子的野蛮无理,也有网友认为是这位妈妈教育失责的后果。这样一个生活中的实例,究竟母子二人孰是孰非?其背后又反映出了哪些亲子教育中的缺失?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南师大儿童发展与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殷飞。
孩子的歇斯底里是被惯出来的
“就这个新闻本身看,就是孩子对家长的一种‘要挟’,只是这件事发生在公共场合,所以被更多人所关注到,但更多的时候孩子的‘要挟’发生在家中,更加‘隐形’。”殷老师说,现在每家每户基本都是一个宝宝,一大家人对孩子的呵护就形成了“隐患”。家长在家中对孩子有求必应,无限制的满足成为常态之后,孩子出门看到心仪的物品就会将“要挟”进行到底。为了一个玩具、一份零食、一件衣服,孩子在超市、商店、广场上哭闹的情况屡见不鲜。其实,家长在束手无策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孩子的种种行为,其实是父母训练出来的。就是因为长期对孩子的有求必应,让孩子在下一次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就会产生危机感,并使出浑身解数对家长进行“要挟”。其实孩子在“要挟”的时候,心里的委屈和疑问动机有时“很单纯”,他们觉得“爸爸妈妈以前什么都满足我,现在却不这样了,是不是不爱我了。”所以,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孩子就会出现行为或是语言的失控,也就成了大人眼中的“歇斯底里”。
专家建议:
训练孩子“延时满足”的忍耐力
殷老师认为,像这则新闻中的孩子已经10岁了,到了这个年龄段如果才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再去教育孩子其实已经晚了。家长在孩子幼小的时候,就需要适当在孩子非必要的要求上做到“延时满足”。也就是说不要及时、超量、去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有些家长把物质上的满足当成奖励和赏识,并不正确。真正的赏识是指在精神上给孩子以丰富的满足。比如尊重孩子的个体,把孩子当大人一样平等交流等等。现实中的情况是,更多家长除了在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外,在看电视、玩游戏这类“软性需求”上也过度纵容。所以,建议家长们无论家庭条件富裕还是贫困,都不要养成孩子“想要什么就立刻有什么”的习惯。“延时满足”并不是买不买的问题,而是训练孩子的忍耐力。比如,家长可以与孩子沟通:“这样的玩具上个月我们已经买过一个了,下个月再来看看有没有更新的款式,然后再把它带回家哦。”、“今天妈妈的预算超支了,明天再来买,好不好。”其实,现在的孩子比家长想的要成熟、懂事,你只要心平气和与他讲道理,他都能听进去一二。
亲子关系别成“小牛拉大车”
“现在亲子间的界限乱掉了,父母不像父母、孩子不像孩子。原本家长应该是控制家庭氛围的人,现在却变成了孩子决定一家人的关系和情绪,这样就好比‘小牛拉大车’。”殷老师说,在一个家庭当中一定要有原则和规矩。一个没有规则的家庭会很无序,不仅孩子会觉得痛苦,父母也会感到无力。过于软弱的家长,会让孩子产生不安定、难以依靠的感觉。在这种情况下,一旦遇到事情,孩子只会把家长当成出气筒,甚至拳脚相加。所以父母一定要坚持原则性,才能培养出个性端正的孩子。如果家中的孩子已经养成了不良习惯。家长要分情况进行干预。比如,孩子在公共场合大哭大闹提出要求,家长此刻千万不能因为“面子挂不住”而及时满足他,而是在表明态度后采取冷处理的方法。比如让孩子尽快离开纠结的环境,找到相对安静的环境,能让孩子与自己独处,在孩子相对冷静和理智后,再和他沟通。如果是在家中,有老人在场庇护时,家长也不要在三方在场的情况下呵斥孩子。而是选择老人不在时,和孩子分析清楚老人对他的无限满足是一种爱,但是不一定是最正确的方式。此外,在孩子不在场的情况下,也可以选择适当时机与老人沟通。
王宛璐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